升學主義:邏輯邪54/66

台灣教改會淪為升學方式之爭,根源於屍哲對升學主義的以下戲論:

  早在老蔣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即批評台灣升學主義之弊,由此可知問題之嚴重,但為何愈演愈烈?李聰明在其《現代學校行政》一開始便以類似美國進步主義的「開發教育型」批評「選拔教育型」所導致的升學主義:1.實施排名次的學業競爭。2.校內考試模仿升學考試。3.惡補。4.應付考試的參考書。5.體罰。6.能力分班。7.家長為升學主義護航,抗拒教育行政機關的糾察。8.師生共同說謊使教育視察難以察覺教學弊病。
  可是為何官方、教育界及師生家長均深知其害,卻愈演愈烈呢?其根源是初中高等教育的每一上層均需通過考試選拔使然,如此便造成古今中外皆存在的有教無類與選拔人才間的衝突。為解此而採取的舉措又常導致社會抗拒(如英國文法學校的傳統抗拒綜合中學的政策)、學生知識普遍低落甚至行為敗壞(如美國的中等教育)、或換湯不換藥(如日本的二階段入學制度)等弊病。
  因台灣的升學主義有上述複雜因素,故使教育當局在改革此一牽涉到全民利益的制度時,顯得審慎且阻力甚大,比如民80年初實施自學方案在大學之門尚未開放、和變相且更多考試的五等分類以分發入高中等原因下,便失敗了。為滿足家長升學主義,台灣仿自德國的雙軌制不得不逐漸瓦解,高職/專科往往志在升大學,最後如「四一0教改」者心願,將大量或全改為綜合中學/大學。如此一來,不但原德國雙軌制優點全失,也無法滿足升學功能,屆時民間將被迫自力救濟而求助於升學型學校/補習班或就業型職校。由此可知教改者犯了知識分子常犯之弊,重知識輕技術,而這又與中國士大夫「重道輕器」的傳統有關。現今世界各國如德澳日連香港、凡專業水準達標者,無不將「技職」等同「學問」甚至更重要。  
  因此由李登輝延聘李遠哲主持於83年9月成立於行政院之下的教改會,歷經二年花費六千萬的「教改會」決議移交教育部執行後,便碰到一連串源自本位主義的衝突,吳京首先與李遠哲要求的縮減教育部組織及廣設大學高中產生了衝突,各大學校長和明星高中也反對吳京的廢除大學聯考及廢除明星高中。其實這根源於「教改會」的教改存在著目標矛盾、方案欠延續性和可行性,而這又導因於教育官員、教育學者、教師、教改運動者、學生家長等對教育的看法不一。以致「教改會」才會同時提出「人本、民主、多元」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彼此矛盾的目標。不考慮廣設大學的可行性,即使廣設大學了也解決不了擠入明星大學的升學壓力(如日本),亦即廣設高中了也解決不了擠入明星高中的升學壓力;不反思以「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大學聯招」是否會重蹈「自學方案」的覆轍。更不用說什麼「九年一貫」「建構式數學」「一綱多本」「十二年國教」等,每位教長都有自己的一套,簡直把學生當白老鼠實驗,難怪教改會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