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本主義:邏輯邪55/66
 
如了【文藝復興:邏輯邪30】所戲論: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便可知人本的快樂學習為何會沈淪如下:
 
  台灣教改運動除反國府及反升學主義之外,尚有源自西方教育史及教育哲學的背景。由西方的初中等教育,隨著社會發展,時而重個人重啟發、時而重團體重灌輸來看,凃爾幹的教育反映社會需要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西方教育在文藝復興和理性主義之後,為反對教會控制下的教育,而強調生活需要的「唯實主義教育」及理性知識的「理性主義教育」,但二者顯然是以成人看法而非以兒童的觀點為出發點,於是盧梭在其反理性崇感性的哲學上,提出了影響後世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及福祿倍爾等浪漫主義或個人主義教育極深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國家教育」興起時雖一度消淡,但之後無論在歐美或後進的東方皆重興甚至激進,台灣的人本教育風潮即是。
  美國的人文主義教育戰前便在反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反映資本主義等背景下,依杜威的教育哲學(教育即成長即生活)而發展出「進步主義教育協會」及「美國教育會」的教育觀:1.強調自然自由之發展。2.以興趣為學習之動因。3.教師非監督而是引導者。4.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之發展。5.促進學校與社區合作,以實現真正的民主社會。此種教育觀雖遭多方批評:忽略了社會共同需要的知識道德、及導致知識普遍不足道德敗壞。
  但進步主義的真正挑戰是戰後美蘇兩強鬥爭,當1957年蘇聯發射全世界首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教育界紛紛批評進步教育所導致的知識尤其自然科學知識普遍的不足,而展開了1950、60年代的理智主義教育風潮,這不可避免地又造成:教師權威過大、僵化的班級編制、過分重視紀律與服從、對學生施以持續的不公平之評鑑、及以競賽或能力來誘導學習動機等弊病,於是在學生運動及由現代走向後現代的背景下,美國又展開了各種甚至廢除正式教育的極端多元的教改運動。美國新人文主義下的70、80年代初中等教育當然也不可能避免知識普遍低落且行為敗壞。會如此之因在新人文主義教育有以下缺失:A、課程方案不過嚴謹、教學只重過程不重內容。B、教學過分重視個人成長導向,忽略了社會文化需要。C、偏重感性、情意、創造力及經驗,有反理智主義之傾向,對科學、紀律及艱深課程之排斥。
  涅勒在其《當代教育思潮》的〈浪漫主義〉將根源於盧梭的「夏山學校」「開放教室」「自由學校」「反學校教育」等統稱為浪漫主義教育,批評有以下缺失:1.對教育作主觀的解釋。2.意圖改造社會但未深思其影響。3.其教育理想只能在特殊環境才有可能實現。4.可能將學習者局限於該特殊環境。5.無法讓學習者有充足的準備來面對社會。6.無法充分了解大多父母都希望學校對年輕人訓練道德和授予知識。7.忽略了一般學校生活所具有的團體性和趣味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