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楨:果真如此,那就冷發射和熱發射之外的世界首創了!另外補貼些美中俄垂射系統,其餘詳參【圖博館】: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052D垂直發射系統獨一無二
 
 
CCL發射裝置示意圖。發射筒由兩層同心圓構成,外部環形圈可用於導氣CCL發射裝置示意圖。發射筒由兩層同心圓構成,外部環形圈可用於導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2/1121740204.html
 
解放軍同時裝備三款新型艦載導彈垂發系統(圖)08年07月30日現代兵器 

 

052D級戰艦由052C級戰艦的前部36具變前部32具少了4具,後部12具變32具多了20具,總計64具垂直發射裝置,增加了16具。 

 

同時取消8部傾斜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改為防空反潛反艦通用垂直發射裝置。

 
054A海红旗16
  2004年底,兩艦(舷號170、171)建成服役,步052B之後塵,歸八南海艦隊旗下。艦上裝載8座6單元圓形垂直發射系統,形似俄制裏夫-M艦空導彈(SA-N-6C)系統的旋轉式結構,但實際上不需旋轉,每個單元均可發射,提高了發射效率。該系統采用冷發射方式,即先將導彈從發射筒內彈射出去,並賦予導彈30-40米/秒的初速度,再由導彈點火奔襲空中目標。這就是傳說已久的海紅旗9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彈長6.8米,彈徑0.47米,彈重1300公斤,彈頭重量大于180公斤,無翼式,最小作戰高度500米,最大作戰高度30公裏,最小作戰距離6公裏,最大作戰距離120公裏,最大飛行速度大幹4.2馬赫,導彈發射間隔時間約5秒,采用先進的捷聯慣導/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的制導體制,導引頭抗幹擾能力強,是一種全天候全空域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艦上的相控陣雷達能快速掃描跟蹤,目標信息處理能力強,可以同時引導多枚導彈攔截多個目標,具有很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除攔截飛機、反艦導彈外,據說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彈道導彈能力。這是人民海軍創建以來第一次擁有遠程垂直發射艦空導彈,無論性能差異多少,終于趕上了世界海軍強國的發展潮流。
  2004年稱得上是中國海軍的新驅年。就在0520型171艦完工不久,在中國東北,自深圳號以後,許久沒有建造新驅的大連某造船廠也在開工建造兩艘051C新型驅逐艦。雖然在船體設計上同深圳號幾近相同,但艦上裝載的防空導彈不再是專司近防的海紅旗7,恰恰是上文提到的俄制裏夫M艦空導彈。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裝艦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由陸基S-300派生而來,其使用的各項設備、導彈與陸基型大體相同,6座8單元圓形垂直發射系統,采用冷氣彈射和獨特的轉輪式旋轉發射方式,曾是前蘇聯海軍艦載防空系統的重要轉折點。擁有該系統之後,蘇聯海軍可以輕松抗擊來自空中的密集攻擊,早期的裏夫系統即可一次引導12枚導彈,同時攔截6個來自任何方向、高度在20-26000米、距離75公裏的空中目標;改進版裏夫M系統最大射程擴展至150公裏,可以穩定追蹤戰術彈道導彈,堪稱艦空導彈家族中的大殺器。
  護衛艦方面,2003年兩艘054新型護衛艦(江凱級)在黃埔造船廠下水。盡管以其設計新潮的隱身外型而被譽爲“中國拉斐特”,裝備的艦空導彈卻仍是海紅旗7。但僅過兩年後,曾在970號裝備試驗船上出現過的新型垂發艦空導彈,就搬到了黃埔造船廠的第三艘新船530艦上(054A,江凱級):但它既不是052C上的海紅旗9,也不是051C上的裏夫M,而是4座8單元方格狀垂直發射系統,外型接近美制MK41、法制席瓦爾垂直發射系統,即爲中國艦空導彈家族中的另一個傳說:海紅旗16艦空導彈系統。據說其采用終端半主動雷達導引,有效射程3~55公裏,艦上裝載4部MR90火控雷達,可以同時引導8枚導彈迎擊空中目標,防空技術水准明顯優于東洋海自村雨級,全面領先于中國臺灣地區的“康定”級。正是由于海紅旗16導彈系統卓越的’性能水平,同以往國産導彈護衛艦相比,無論是艦空導彈數量,還是射程、反應速度,054A的防空能力都是最強的。因此,未來極有可能用海紅旗16改裝現役現代化艦艇,包括052旅滬級、051B旅海級驅逐艦和先前兩艘054型江凱級護衛艦(楨:皆因故未改垂射!)。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30/0555513833.html
 
054A護衛艦的垂直發射系統具備一坑四枚彈超強戰力不輸日本高波級
 
  美國海軍學院中國海上力量研究中心最新報告:新的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預計在5500噸至6000噸。中國方面可能會把它稱作導彈護衛艦 它安裝了中國的全新的垂直發射系統總計可能約有96枚改進型防禦攔截導彈(32單元垂發中8單元發生反潛火箭,24單元發生防空導彈,24*4=96枚)。他的艦載火控也是較為先進的。
  他的2號桅杆安裝有一部巨大的球型中距離相控陣/綜合系統。近似於法國環海90的系統,具有最大280-300公里的掃描監視範圍。可以同時實現根據100個目標鎖定其中10-15個。可以說這是解放軍最新的簡化版宙斯盾系統。
  若如此,則054A護衛艦戰力超強,3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共可搭載8枚反潛導彈,24*4共96枚放空導彈,在火力通道,火力持續亮上,完爆日本以引為傲的高波級,加之現在已知的至少20艘建造量,中國海軍水面艦的整體實力正在超越日本海軍海軍水面艦,最起碼,日本以5艘高波,9艘村雨為骨幹的通用驅逐艦,已經不是中國龐大新銳的054A艦群的對手,更不用提中國強悍的水下潛艇打擊群和空中對海打擊群,二炮導彈打擊群。(楨:詳參【圖博館】:054AKDX2和高波艦
http://bbs.tianya.cn/post-5154-8014-1.shtml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  維基百科
 
 
日本自衛隊金剛級護衛艦的垂直發射發出標準三型飛彈SM-3
 
美國USS San Jacinto (CG-56)號的垂直發射器
 
美國USS McCampbell(DDG-85)號的垂直發射器正在裝填.
 
德國IRIS-T SL垂直發射系統
 
潛艇用的垂直發射系統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英文: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縮寫:VLS)為一種用在潛艇和某些水面艦隻上的飛彈發射系統,最早產生於彈道飛彈的發射系統。
  冷發射和熱發射
熱發射(hot launch)系統利用飛彈本身的引擎產生推力將導彈射出發射管,因此系統本身並無動力,並擁有排焰排氣的機構。熱發射系統的優點是效率較高,它能夠節省發射系統的體積和重量、並降低其維護成本。可是在安全性方面,熱發射系統卻比冷發射系統略遜一籌,因系統本身並無動力將有問題的導彈射出,當出現卡彈或其他的狀況時,難以排除。
  冷發射(cold launch)使用其它的機構(最常使用的是高壓空氣,利用氣衝的方式將飛彈彈射出去)將飛彈彈射出去,待飛彈離開發射管後,再點燃引擎。此系統的優點是安全,因為它能夠有效地將有問題的導彈射離艦艇以策萬全。此外,由於導彈於離開發射管後才點燃引擎,因此冷發射系統不用承受點燃導彈所產生的高熱火焰,對導彈氣動外形改動較小,有利於保證導彈的飛行性能,並令該系統的使用周期較長。可是,相較於熱發射系統,冷發射系統的效率較低。
  各國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簡介
  美國
  Mk 41
Mk 41為美國現役艦艇所使用的垂直發射系統。它能夠搭載多種不同類型的導彈,包括進化型海麻雀(RIM-162 Evolved Sea Sparrow Missile,ESSM)短程對空防禦導彈、標準二型中程防空導彈、標準三型防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以及戰斧巡弋飛彈。
Mk 41為美軍用於取代老式裝甲發射箱、Mk 13、Mk 10、Mk 11、及Mk 26的多用途發射系統。現役所有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及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均搭載上述系統。而日本金剛級驅逐艦、愛宕型護衛艦與韓國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等船隻都有此一系統。
日本、南韓、西班牙、及挪威海軍所使用、擁有神盾戰鬥系統、的艦艇上均使用Mk 41。其他非神盾系統使用國有澳洲、加拿大、德國、紐西蘭、荷蘭、以色列、和土耳其。
  Mk 45
Mk 45是戰斧巡弋飛彈使用於潛艇上的垂直發射器編號。
  Mk 46
Mk 46是美國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艇上發射三叉戟彈道飛彈的裝置,原本只能安裝一枚三叉戟飛彈的發射筒改為一次安裝七枚戰斧飛彈的發射筒。
  Mk 48
Mk 48可以視作為Mk 41的縮短版,作為海麻雀飛彈的垂直發射裝置,因此能夠容納2枚ESSM版海麻雀飛彈。
  Mk 57
Mk 57垂直發射系統是雷神(Raytheon)公司和BAE系統(BAE system)公司為DDG-1000朱瓦特(Zumwalt)級驅逐艦及其他發展中艦艇所開發的垂直發射系統。與Mk 41相較,Mk 57採取開放式架構,當艦艇換用新飛彈硬體時,不必同步更新發射器的硬體或軟體,只需安裝新飛彈的控制和軟體的介面。透過降低發射器的軟硬體更新需求、飛彈和發射器之間的不相容性,以及整檢時檢測項目的最少化,達到發射系統與搭載艦艇的最佳戰鬥效率和最佳壽期操作維護成本。
  其次,有鑑於未來可能安裝更大更重的飛彈,Mk57在設計時即已在發射器上保留彈性,以安裝輕如RIM-162海麻雀飛彈(Evolved Sea Sparrow Missile,ESSM),或重如發展中的SM-6標準式(Standard)延伸射程主動飛彈(Extended Range Active Missile, ERAM)。
  另外,發射單元的外部也安裝複合材料裝甲,降低被擊中時誘爆儲存中飛彈的機率。配合重新設計的消防系統,即使發射器因意外事故或戰損而引起火災,也不致波及其他飛彈。重新設計的排煙系統可以提高飛彈發動機45%的效率,使飛彈噴焰不致成為抵銷飛彈推進的能量,並可將廢氣更順暢的排出發射器。
  Mk57以4個飛彈窖為一組,整組系統高度為7.925公尺、長度為4.33公尺、寬度為2.29公尺,重量為33,600磅(15.25公噸)。單一飛彈窖寬度為71公分、高度為7.19公尺。
  俄羅斯
  SA-N-6
SA-N-6「里夫」(北約代號「雷聲」)是蘇聯二十世紀70年代研製裝備的遠程艦載區域防空飛彈系統,是S-300飛彈(SA-10)海軍版。是世界上第一種艦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裝備基洛夫級、光榮級飛彈巡洋艦。該系統採用5B55飛彈(Fort型)或48N6E飛彈(Fort-M型)。該系統採用冷發射,發射裝置為獨特的轉輪式發射系統,轉柱直徑3.8米,備彈8發。
  3K95
3K95「短劍」(北約代號「SA-N-9」)是蘇聯繼SA-N-6後研製裝備的遠程艦載區域防空飛彈系統,是9K331(SA-10)飛彈海軍版。裝備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該系統採用9M330飛彈。
  中國
054A型護衛艦
052C型驅逐艦
052D級驅逐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B0%E8%BD%BD%E5%9E%82%E7%9B%B4%E5%8F%91%E5%B0%84%E7%B3%BB%E7%BB%9F
 
中国海军最新型052C防空驱逐舰8座海红旗-9导弹垂发系统
海军051C级116号防空驱逐舰前部装有两座里夫M垂发系统
 
116號051C級艦後部垂發

俄海軍光榮級導彈巡洋艦SA-N-6垂直發射系統
 
俄式艦載垂直發射系統探析  作者:張明德  全球防衛誌 263 期(2006年7月)
 
       自前蘇聯的艦載垂直發射系統(Vertical Launch System, VLS)於80年代初服役以來,西方對這種特殊的「轉膛式VLS」的運作方式即有種種的推測,而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改革開放後新資料的公佈,過去外界的各種推測也得到了驗證或修正。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末期,一開始是用在潛艇搭載的中長程彈道飛彈上。但因潛艇搭載的中長程彈道飛彈多屬戰略性武器,其發射需經重重授權,政策與作戰程序上的限制遠高於發射器的技術限制,故這類發射器並不特別講求戰術性能,除儲彈的安全性外對發射速率等性能也無太多的要求,設計重點在於如何實現安全可靠的水下發射。事實上潛射彈道飛彈會採用垂直發射系統,也不過是為了解決在潛艇有限容積內搭載最多飛彈所自然產生的方案,而不是特別針對垂直發射系統的特性。只有對接戰時間極為敏感的防空作戰,才是真正能發揮垂直發射系統的高射速、無射向限制特性的領域,因此本文的重點也放這個部分。
        俄羅斯現役中的艦載防空飛彈用垂直發射系統共有3種,均由法克爾(Fakel)工程設計局負責研製,其中2種用於搭載S-300F/V601 Fort/RiF(SA-N-6),另1種則用於搭配Kinzhal(SA-N-9)。垂直發射系統一般可分為裝載飛彈的儲彈/發射筒、安裝/掛載儲彈筒的發射模組、裝填機構以及負責供電與系統控制的電子設備等4大元件,而俄式的轉膛式VLS在這幾個方面都與西方海軍用的VLS有很大的差異,有其自身特色。
        S-300F/V601 Fort/Rif
        S-300F的兩種垂直發射器分別為基洛夫級(Kirov)使用的B-203A與光榮級(Slava)巡洋艦使用的B-204。2種發射器雖然都是屬於3S41冷射式旋轉彈艙系統,每組發射器也一樣都含有8枚飛彈,但2者的運作機制卻有相當的差異。
        基洛夫級的3S41/B-203發射器是前蘇聯最早服役的艦載防空飛彈用垂直發射系統,外界對基洛夫級的3S41/B-203發射器運作機制一般較無爭議,由於基洛夫的S-300F發射艙蓋是固定的,每套B-203發射器只有1個發射口可用(全艦共有12套B-203A,因此有12個發射艙蓋,而每套B-203含8枚飛彈,故12套共有96枚飛彈),所以每套B-203A發射器內的8枚飛彈必須共用1個發射口,顯然的每一枚飛彈只能藉由旋轉機構將待射飛彈依序送到這個發射艙蓋下方,才能將飛彈射出。比較大的問題是不能確定這些飛彈是以裸彈方式直接裝填於甲板下的彈艙中,還是像陸基版的S-300P一樣是先將飛彈裝於專用的儲存/發射筒內,再放到旋轉機構的導軌上。
        而當裝備著3S41/B-204系統的光榮級巡洋艦於83年9月16日通過博斯普魯斯(Bosporus)海峽而為西方第一次發現後,對於這套發射器系統的運作方式外界就有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依外觀看每套B-204發射器各有8個圓形艙蓋成環狀排列,每個艙蓋下方應該各有1枚5V55飛彈,而在8圓形艙蓋的中央部分則安裝有1個方形的艙蓋開關裝置,這個方形裝置與8個圓形艙蓋其中1個較厚、形狀也較特殊的艙蓋以2根小型支撐臂連接。當時西方的觀察家對這套發射器如何運作曾有過3種推測:
        (1)發射裝置中央的艙蓋開關裝置為可旋轉的結構,這個裝置在運作時可一邊旋轉,同時依序打開各個艙蓋,以發射各艙蓋底下的飛彈。換句話說也就是甲板下的飛彈彈艙是固定的,會旋轉的只是艙蓋的開啟機構。
        (2)每套發射器底下的8枚飛彈係以環狀排列方式容納於旋轉式彈艙中,也就是類似一般旋轉舉臂式發射器或自動艦砲甲板下的儲彈裝填方式。而與中央裝置連接的那個較厚的艙蓋是專用於發射的艙蓋,發射前先開啟這個艙蓋,再以旋轉裝置轉動甲板下的彈艙,將飛彈送到這個發射專用艙蓋下方位置發射。也就是說甲板上的艙蓋機構是不動的(只會開啟那個發射專用艙蓋口而已),會旋轉的是甲板下的儲彈機構。
        (3)運作方式與(2)相同,但甲板下的飛彈係儲存於專用的儲彈/發射筒中,而不是如(2)般係以裸彈方式裝填於旋轉彈艙內。
        當時多數看法都是認為(2)與(3)較為可能,至於為什麼要採取這麼複雜的發射機制,一般的看法是與飛彈的燃氣彈射機構有關,可能是每組發射器的8枚飛彈都共用同一組彈射機構的關係,因此必須把儲彈筒一一的轉到彈射機構的位置。
        而在蘇聯解體後,隨著資料的陸續公佈,現在依據照片已能證實B-204是採用(3)的機制,每1枚飛彈都是置於儲彈筒內,再安裝到發射器的旋轉架上。每組發射器含有1個圓柱型的旋轉柱,每個旋轉柱可掛8個儲彈/發射筒,掛彈後的轉柱直徑約3.8公尺,至於轉動機構則位於旋轉柱下方。運作時8個彈筒隨著旋轉柱底部的環型軌道旋轉,依序轉到發射艙蓋下方,通電並饋入發射參數後,即可發射飛彈。
        S-300F用的儲彈筒外型與陸基版的S-300P大致相同,兼具儲存、運輸與發射功能,密封彈筒可保證飛彈無須檢測就能夠保存10年。彈筒長度約7.8公尺,直徑約1公尺,重678kg,彈筒頂部具易碎頂蓋設計,在頂蓋的背面預刻有凹槽,在3×105Pa壓力下即可破碎。而彈筒底部則有飛彈固定機構、彈射器與2個燃氣發生裝置(gas generator),沿彈筒的徑向方向則設有活塞筒與拉桿,彈筒外的底部則為旋轉導軌與電纜。彈筒內的2個燃氣發生裝置中1個用於彈射飛彈,另1個則用於解除飛彈彈體與彈筒間的鎖定並衝破彈筒的頂蓋。彈射裝置可將飛彈彈射到離甲板25公尺高的空中,並賦予飛彈30~40m/s的初速。經整修後,S-300F的發射筒有3~4次的重複使用壽命。基洛夫與光榮級上均有專用起重設備,可將飛彈發射筒從甲板上送到甲板下的儲彈艙滑軌上固定,整個裝填作業完全機械化。
        Kinzhal(SA-N-9)
        Kinzhal(SA-N-9)的3S95發射器外型與運作方式類似於光榮級上的B-204,但可動部位恰好相反,甲板下的儲彈筒為固定不動,而發射艙蓋則會以50~55°秒的速度將唯一的發射口轉到待射飛彈的儲彈筒上方,以便發射飛彈。每組3S95發射器也是含8組飛彈發射/儲運筒,每個儲彈筒長3.1公尺,直徑約0.3公尺,儲彈筒內部亦有燃氣發生裝置、活塞筒、拉桿、提彈勾等彈射裝置,可將飛彈以20m/s的速度彈射出彈筒,並賦予飛彈21.7~27m/s的拋離初速,整個彈射行程為900公厘,彈射制動時間為0.085~0.12秒。飛彈被彈至18~20公尺的高度後才會點燃自身的火箭發動機。
        俄式垂直發射系統的冷射機構
        俄羅斯的垂直發射系統都是採用以燃氣為動力的冷射方式發射,3S41與3S95間的冷射機構雖稍有差異,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冷射也稱作外動力發射,意即發射的動力是來自彈體之外,不過與用在大型彈道飛彈上直接以儲彈筒底部的高壓燃氣將彈體推出的冷射機制不同,3S41與3S95的燃氣是透過活塞與拉桿的中介來彈射飛彈,作為發射動力源的燃氣發生裝置係安裝於儲彈筒內的底部,當彈射裝置接到飛彈發射指令後,將先接通點火線路將燃氣發生裝置中的主裝藥點燃,當燃氣發生裝置內的氣體壓力達到一定值後,燃氣發生裝置的噴口堵片即會破裂,使燃氣進入活塞筒,當燃氣的推力達到一定值後,飛彈與儲彈筒間的鎖定裝置解脫,燃氣的壓力將推動活塞筒及連動的推杆提拉飛彈,將飛彈彈射拋出儲彈筒,飛彈拋出一定距離後再點燃自己的火箭發動機。而密封的儲彈筒亦可保固10年而無須檢修。
        冷射 v.s. 熱射
        與多數西方垂直發射系統採用的熱射方式相較,俄國冷射系統的優點是飛彈被彈到空中後才點火,因此發射器本身無須承受飛彈尾焰的高溫,對材質的要求不高,也不用特別設置通風與增壓室來處理飛彈尾焰、廢氣的排放問題,因此結構較簡單,體積與重量均較小,而且發射筒的壽命也較長,一般均可在整修、更換燃氣產生裝置後重複使用數次。
        不過冷射方式也有幾個難以解決的缺陷,首先被彈出發射器的飛彈一旦在空中點火失敗,很可能就會直接墜落在發射艦的甲板上造成意外;其次平時位於儲彈筒中的飛彈若發生意外點火的情形,發射器本身也缺乏燃氣排導設施來因應,將對艦艇造成相當大的危險;最後是冷射系統的彈射動作將帶給飛彈結構的瞬間負荷非常大,動輒達到數十個G,飛彈彈體須經特別設計才能承受(如許多反艦飛彈或巡航飛彈的就不能承受這樣大的負荷)。另外燃氣彈射的動能有限,對彈體的重量也有所限制,故不利於發射器的通用化。
        針對前述問題,俄羅斯的冷射氏VLS也有一些因應措施,3S41與3S95裝艦時是採用與甲板垂直面成5°傾斜的安裝方式,使飛彈能以一定的傾角彈射出彈筒,如此飛彈在彈出後很快就會離開甲板上空,可降低飛彈點火失敗的危險性。由3S95彈射9M330飛彈(SA-N-9)的照片就能明顯看出,飛彈是以傾斜的角度被拋射出彈筒。另外所有的儲彈筒均有洩壓排氣孔,可因應一定程度的意外燃氣排導。
        至於熱射就是利用飛彈本身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將其從發射器中推出的發射方式,因此又稱作自動力發射。熱射的優點是飛彈是依靠自身的動力緩緩射出,發射時彈體承受的負荷較低,因此可適應多樣化的飛彈系統。缺點當然就是必須設置一套可承受高溫、高壓高速燃氣流衝擊與燒蝕的燃氣排放系統,而且發射箱/筒由於直接受到高溫高壓的排氣流衝擊與燒蝕,壽命也有限(一般只能使用一次)。
        排氣系統是熱射式VLS的技術關鍵所在,負有將飛彈排氣送到艦艇外安全區、避免燃氣流或發射震動影響到其餘備射飛彈的功用,可分為公用式與獨立式兩種,公用排氣道是指發射器中多枚飛彈共同使用1個排氣道,如美軍的Mk41;而獨立排氣道則是每枚飛彈都擁有自己的排氣通道,如英國的海狼VLS、以色列的閃電(Barak)等。不過排氣裝置雖然會增加全系統的體積與重量,但也有提高安全性的好處,發射器中的飛彈一旦意外點火或點火失敗,則飛彈發動機的排氣會被安全的排出,最多只是飛彈留在發射筒內而已,不會影響到發射器中的其他飛彈或是艦艇本身安全。
        轉膛式VLS的缺陷
        俄製VLS與西方VLS最大的差異是在冷射與轉膛式結構這2方面,冷射與熱射相較下算是互有優劣,沒有一定的好壞,只有選擇時的策略考量與取捨問題,至於轉膛式結構就幾乎是只見其弊而不見其利。除俄製系統外,某些西方國家正在研製中的VLS也打算使用冷射(見後文),但轉膛式的構造就只能在3S41與3S95上看到,連俄羅斯新一代VLS都放棄了這種構造。
       因此可以說轉膛式VLS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於旋轉機構上,每組發射器的8枚飛彈卻只有1個發射位置,只能共用1個發射艙蓋,因此1枚飛彈發射後,必須將另1枚飛彈旋轉到發射位置(3S41),或是將發射口旋轉到下1枚飛彈上方,才能發射飛彈。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也增加了故障機率與成本,一旦旋轉伺服機構故障,整個系統就會停擺。更嚴重的是由於「旋轉」動作的存在,以致降低了整組發射器的射速。俄製轉膛式VLS的射速只能達到3秒1枚的程度,比美製Mk41的每秒1枚慢了許多,不過仍比舉臂式旋轉發射器要快。當前射速最高的旋轉式發射器是美製的Mk26雙臂發射器,射速為每5秒1枚,至於俄製旋轉發射器射速最高的則是Shtil(SA-N-7)的3S90單臂發射器,只能達到每14秒1枚的射速。
        另外由於俄製轉膛式VLS是直接在每個模組位於甲板下方的彈鼓上掛載彈筒,較之西方的VLS是以每個格艙安裝1組儲彈箱的方式,轉膛式VLS的彈鼓與旋轉伺服機構將會佔據甲板下方原本可用於儲彈的空間,除降低艦艇空間的利用效率外,也減損了冷射方式帶來的減輕結構利益。而且轉膛式VLS的彈鼓所能掛載的彈筒尺寸與旋轉機構的承載重量均有一定限制,因而也限制了能使用的飛彈類型,只能搭配特定設計的飛彈使用,幾無通用性可言。所以像基洛夫級、光榮級等艦艇均設有多種飛彈發射器以分別對應不同的飛彈,對系統的配置彈性與可維護性都有負面影響。
        至於俄式VLS為何要有這種旋轉機制至今仍眾說紛紜。顯然的,既然採用了獨立的儲彈/發射筒,而每個儲彈/發射筒又擁有獨立的燃氣彈射裝置,只要在每個彈筒的上方安裝可開啟的獨立發射艙蓋,理論上飛彈應該可以直接由儲彈/發射筒的位置射出,就像陸基版的S-300P一樣,而無須用到旋轉機構。使用旋轉結構一般有2種解釋:
        (1)共用彈射動力:即每組發射器的8枚飛彈是共用1組彈射動力源,因此必須旋轉到特定位置才能接通並取得彈射用的燃氣動力。
        (2)共用電源與信號輸出/輸入介面。也就是說每組發射器的8枚飛彈必須共用同一個電源接口與資料輸出/輸入介面,因此必須依序將每枚飛彈的儲彈筒旋轉到特定位置,接上電源與資料介面後,才能使飛彈通電,完成陀螺儀啟動與發射前自我檢測的動作,並通過信號介面接收射控系統的發射信號,以及饋入發射參數。
        (3)提高甲板強度。甲板上開有越多的發射孔,對甲板強度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越大,尤其像S-300F的彈筒直徑頗大,需在甲板尚開設相當大的發射孔才能因應。因此俄系VLS採用多枚飛彈共用1個發射孔的配置方式,減少甲板上的開孔,可能也是一個原因。這也有助於提高飛彈一旦點火失敗墜回甲板時,甲板對損傷的忍受程度。
        早期的解釋多半是(1)即共用彈射動力的緣故,不過現在已能證實不管是3S41還是3S95,發射器的每個儲彈筒都有自身的獨立彈射裝置與動力源,因此共用彈射動力的解釋已不能成立。而(3)減少甲板開孔,提高甲板強度的解釋也有問題,像基洛夫級的前甲板連P-700(SS-N-19)反艦飛彈的傾斜發射器所開的更大尺寸開孔都能忍受了,很難理解為什麼反而不能承擔多開幾個尺寸要小的多的S-300F開孔。或許是因為基洛夫的前甲板在開設P-700發射器的超大型開孔後,強度已接近極限,因此在安裝S-300F時,寧可以甲板下方複雜的旋轉機構來換取較少的甲板開口,以避免過多開孔對甲板強度帶來負面影響。而在稍後建造同樣裝有S-300F的光榮級時,又直接沿用基洛夫級B-203A發射器的大部分結構成為B-204發射器,而沒有重新設計發射器,以求降低工程研製的難度。不過即使這個理由對S-300F來說可以成立,但對體積更小的Kinzhal就很難說的通了。
        Kinzhal甲板下的彈艙是固定的,不像S-300F會旋轉,但設計單位不讓飛彈從固定彈艙的儲彈筒直接射出(就像陸基版的Tor(SA-15一樣)),卻在這個固定彈艙上面蓋上1個只有1個發射口的旋轉艙蓋,迫使飛彈發射時需等待旋轉艙蓋將這個唯一的射口轉到待射彈上方後才能射出,似乎是相當累贅的設計。設計單位或許認為與其為8組彈筒分別安裝8個可開啟的小型艙蓋,不如用一個只有1個射口的旋轉艙蓋要來的省事。但這樣一來旋轉艙蓋的故障將導致整組發射器失效,相較下獨立的小艙蓋就只會影響1枚飛彈而已。
        以目前的資料看來,(2)可能是比較合理的解釋,不過很顯然的,要為發射器上的每個儲彈/發射筒各自加上獨立的供電與信號傳輸介面也不是什麼難事,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如此即不需要旋轉機構,因此(2)這個解釋也仍有無法令人信服之處。如陸基的S-300P就可直接向發射架上的4個彈筒分別供電並饋入指令與發射參數,飛彈可直接從彈筒射出,完全不需要旋轉機構。因此分別與陸基的S-300P(SA-10)、Tor(SA-15)系出同源、服役時間也接近的S-300F Rif(SA-N-6)與Kinzhal(SA-N-9),在陸基版都是採用直接從彈筒射出飛彈的固定式發射器情況下,設計人員卻在艦載版發射器中引入「旋轉」這個機制實在令人費解。
        不過後來一些從俄製轉膛式VLS衍生的系統也採納了前述直接由儲彈筒發射的思路,如中國052C驅逐艦上HQ-9防空飛彈用的6連裝發射器即是1個例子,052C的垂直發射器外型與俄羅斯光榮級巡洋艦的B-204十分類似,不過是採6連裝而非B-204的8連裝,雖然也是使用冷射方式,但每個儲彈位置都有可開啟的獨立發射艙蓋,因此飛彈可直接由儲彈位置射出,無須旋轉裝置。顯示中國這種VLS的各個儲彈筒除了擁有獨立的彈射裝置外,也擁有獨立的供電與信號介面,因此應能達到比俄製轉膛式VLS高出許多的發射速率。
        俄羅斯的新一代垂直發射系統
        俄羅斯後來也體認到轉膛式VLS的缺陷,在新研製的VLS上只保留了冷射方式,而放棄了旋轉機制,並在模組化、通用化、小型化與降低成本方面有所加強,以提高系統的佈置與使用彈性。
        如俄羅斯特種機械工程設計局(KBSM)研製的3S14E發射器即採用了類似西方VLS的格艙式結構,每模組組含8具發射筒,格艙式結構除能省略旋轉機構、提高儲彈密度外,也提高了通用性。3S14E發射器原為容納P-800(SS-N-26)以及俄印合製的PJ-10布拉莫斯(BrahMos)飛彈所設計,但也能使用Club-N系列飛彈(3M54E/E1、3M14E、91RE2等),是第1種能通用多種飛彈的俄製VLS。而法克爾設計局與法國DCN國際/Thales合作研製的響尾蛇VT-1冷射式VLS也採用格艙式結構,每個格艙可容納4組VT-1彈筒,但法克爾設計局在此暗中只是提供冷射技術給法國而已,發射器的主要設計是由法國進行,因此不能完全反映俄國新的設計走向。另外牛郎星(Altair)海軍無線電電子研究所為Shtil-1飛彈系統設計的新型VLS也是採用格艙結構,可安裝垂直發射型的9M317ME飛彈(SA-N-12),每個模組含有12具圓柱式發射筒;另外還會衍生出可安裝S-300F/RiF-M(SA-N-6)的48N6E2或9M96E飛彈的款式,每模組含8或12組發射筒,每個發射筒可裝填1枚48N6E2或4枚小型化的9M96E。
       這些新系統中目前已服役的只有3S14E,安裝在俄羅斯為印度建造的3艘1135.6型塔爾瓦爾級(Talwar)巡防艦上。印度下一代的Project-15A驅逐艦則據說將會採用牛郎星的Shtil-1垂直發射系統,每艘裝備4套模組共48枚飛彈。至於牛郎星的新VLS設計曾傳出中國感興趣的謠言,可能會與S-300F的外銷版Rif-M搭配銷售給中國,不過中國裝備Rif-M的051C型驅逐艦最後似乎還是使用與光榮級相同的B-204轉膛式發射器。
        從3T到神盾第二部分,由於部分重要圖片尚待美國海軍提供,故本期無法連載,特此對讀者表示歉意。
        262期從3T到神盾一文,64、65頁中央的梗犬飛彈,均誤植為韃靼飛彈,特此更正
http://www.diic.com.tw/mag/mag263/263-5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