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啥時代了,竟還有學者專家教授會說漢語阻礙科技發展?

只要腦中被西方精神殖民,啥時代會有邪者磚家叫獸!

這些人怎不知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早已(【圖博館】緣現論(2))言:中國語言在主謂詞、存在與本體、是與有等的表達上不明確,這種特質表現在中國思想著重於關係,避免了實體的假問題。但李氏並不認為中國語言不能表達科學觀念,他說:「我們不曾懷疑過上古或中古時代,中國科技書作者所想表達的觀念,只要他們不亂寫,就能把想寫的寫的很完整」,他甚至認為:「我們十分相信,如果中國的經濟與社會條件允許現代科學在那兒興起,那麼早在三百年前,中國語言便可用來表達現代科學內容了」

另參【圖博館】:緣現論(2)  科學哲學:邏輯邪7/66  
《漢事》 美國的科學真的?)


撓米成: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2018-04-03 觀察者網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得到了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這個問題被反复地提出和討論,人們試圖從政治體制的、經濟結構的、文化價值觀的、乃至農耕民族興修水利等各個角度找到答案,而作為科學的工具語言,它的現代化在這場討論中卻較少地被提及。在本篇中,筆者想就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這個問題做一個初步的、粗淺的探討。
  1、古漢語缺少廣泛應用的數字符號系統
現代科學是實驗科學,系統的實驗需要以數學的方式將假說表達出來,以增強其精確性。因此,數學化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關鍵環節。而作為數學的載體,一套高度抽象、邏輯嚴密的數學符號是必不可少的,這套數字符號系統正是中國的古代文字中缺少的。
  儘管,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數學的符號載體始終沒有突破漢字體系,以至於“幾千年的傳世著作中都未曾出現過科學系統的數學語言”。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裡,數字的記錄是由“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土亥、秭、壤、溝、澗、正、載、極、恒河沙、阿僧底、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數”這樣複雜的方式完成的,缺少了直觀性和易用性。
  當然,配合這樣的計數體系,我國也有過專用的運算工具,比如春秋時候就發明出來的算籌,祖沖之就是用它成功地算出了圓周率。但是,由於運算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地方擺算籌,運算越複雜,需要的面積越大,失去了便捷性;而且運算的過程就是挪動算籌,算到了下一步就無法看到上一步的運算過程,無法檢查錯誤。
  圖一:早期算碼
對應著算籌,古人曾經發展出一套包含數字1到9的“算碼”,並且通過橫豎的排列來區分個、十、百、千的數位。這套算碼系統在當時相當發達,採用十進制的時間比西方早了一千年,並能夠迅速地實現複雜運算。
  圖二:用算碼表達的公式
早期的算碼系統已經可以區分正負數了,可以準確便捷地進行運算。不過,沒有“整數零”這個概念(通常認為零的概念是印度人發明的)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缺陷。上世紀70年代出土於甘肅居延肩水關遺址的漢代簡牘可以為早期中國計數方式中不存在“整數零”提供旁證:這些漢簡中有一些是用來記錄考核官員績效的,根據當時的運算規則,被評價人員的總分數排列的方式是“……負五、負三、負一、得二、得四、得六……”。這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數列,“是以等差關係排列的”,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概念中“徹徹底底就不存在'整數零'這個數學概念”。
  東漢以後,隨著算盤的出現,數字的運算實現了輕量化,被民間廣泛使用,以算碼為基礎的筆算系統逐漸棄置不用。但是,算盤和算籌一樣,是通過運算工具的物理移動來輔助運算的,只能體現最終計算結果,而無法回溯運算的步驟(當然,邊打算盤邊記錄也可以,但這會佔據大量的時間),這也就大大地限制了運算的複雜性。
  同時,由於算碼(計數係統)和算盤/算籌(算數方法)的發達,在世界上領先一時,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來數學語言的滲透。以至於在13-14世紀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候,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因為它的功能在中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新鮮的。而當阿拉伯數字被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約1170-1250)發現並帶到歐洲時,它立刻取代了羅馬數字和羅馬算盤,並在0-9數字符號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在紙上列豎式的算法,使運算的千變萬化一目了然、便於核對。
  到了16世紀-17世紀,基於阿拉伯數字的計算系統已經優勢明顯。尤其是對數的出現,使航海、測繪、天文定位所需的龐大運算量變得可能完成。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49-1827)曾經讚歎對數“在實效上等於把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許多倍”。
  相比之下,古漢語體系中一直沒有吸納(或者內生)出一套可以與阿拉伯數字系統媲美的計數語言。直到19世紀李善蘭翻譯《代微積拾級》的時候,還是用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和漢字一二三代替阿拉伯數字的,寫成數學公式後,畫風清奇,令人不忍直視。因此,筆者認為,缺少系統簡明的數字語言大大地制約了我國古代數學向複雜化發展,也是減緩現代科學在我國發展的原因之一。
...
  回應
 你說古漢語沒有零,那我有個問題:“古希臘”也沒有零,怎麼寫出的幾何原本?別忘了古希臘連十進制都不是!觀察者請的啥作者……
 這種論調太機械而脫離實際了,而且也陳舊迂腐。沒記錯的話,在洋務運動還是某次清末民初時代的改革失敗之後,就湧現出一堆半吊子知識分子呼籲廢除漢字,採用西方人的蝌蚪文。理由嘛,跟這篇文章所說的大概差不多。真是太陽底下無新事啊。有興趣的可以翻翻前人是怎麼說的,又是怎麼被批駁的。
 睡不著怪床歪,顛倒因果。語言文字的發展是會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而不是倒過來,因為文字所以生產力發展不起來。
 古英語、法語、阿拉伯語是否阻礙了古代科技在他們國家的發展?這些問題就如學漢語是否阻礙了你智力的發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古漢語阻礙科技發展屬於胡說八道!一個社會的發展在於需求!沒有需求沒有發展!
 古漢語根本不是阻礙近代中國科學發展的原因,看看現在,漢字與科學的結合有啥問題沒有?沒有,反而結合的非常完美,是因為漢字從來不是固化的,它是動態發展的,它會從外部汲取先進的有用的的東西進行自我更新,元素週期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所以說,漢字從來不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原因,阻礙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固步自封,思想觀念落後。在當前信息大爆炸背景下,拉丁文字的缺點非常明顯,不斷膨脹的無關聯的新詞彙的誕生,造成了西方人未來會有非常大的閱讀困難。在解決電腦輸入漢字的問題後,漢字的優點顯露無遺,漢字處理新詞彙的能力是拉丁文字的萬萬倍不止。
http://www.guancha.cn/naomicheng/2018_04_03_452451.shtml
 
 
另附【圖博館】實然觀:相對於李約瑟,黃武雄以方法論為判準來比較中西數學發展史,他將數學知識歸納成四種方法論,再分析中西數學在各方法論的實際發展,並從中得出結論。
  四種方法論:一、代數方法,指設立未知數來解方程式,以處理問題的方法。二、轉化方法,指有系統的將幾何(形)轉化成算術或代數(量)來計算,又將代數的關係轉化成幾何圖形的方法,比如解析幾何。三、局部化方法,指有系統的把問題化成局部的性質或條件來處理的方法,如微積分。四、形式化方法,指將數學重新予以抽象或演繹,以避免直觀的錯誤,如歐氏幾何、非歐幾何、皮阿諾等的公設。黃氏的重要結論有:
  黃氏認為十二、三世紀的宋元數學發展至高峰,不管在代數方法或轉化方法上均已飽和,此時中國的社會條件不足以支持西方式解析幾何轉化方法的產生(西方資本主義為計算炮彈軌道),更不可能有牛頓為了計算天體運動,發展出的微積分,而微積分是使數學由常量至變數發展和局部化的關鍵。他以數學史的發展來反省利瑪竇來華傳入歐氏幾何並非當時中國數學所需,他認為「中國數學在那一關口所直正需要的並不是形式化方法,而是代表轉化方法的解析幾何與代表局部化方法的微積分」。
  黃氏認為數學的定量(有關計算成果與方法)與定性(數學結構)是交替發展的。以西洋數學發展來說,常量數學的定性代表歐氏幾何雖有希臘形上要求下的數學結構完美性,但也造成不少束縛:一、卷二,歐氏不接受根號二為一個數,當然也產生不了負數觀念。卷五,討論幾例問題時,因偏定性,所以沒認識到分數的四則運算,但在中國,漢代的周髀算經則有了複雜的分數計算了。二、此種束縛即使到文藝復興之後仍存在,雖然當時傳入歐洲的印度和阿拉伯數學教本已將負數當數來處理,歐洲卻遲遲不肯接受。Descartes在解方程式時雖得到負根,卻不承認它是個數,Pascal竟然說0減四完全是胡鬧。西方數學家自十七世紀發明微積分之後,西方數學在變量數學的定量工作上全面快速地發展,可是也無暇顧及他們所做的數學是否夠嚴格?當他們的推算結果與實際世界的現象吻合時便放心前進,不過這種直觀是粗心的,接下來數學家就從定性上反思,此時歐洲定性傅統又重新發揮作用。首先是Abel開始發難,討論到一些級數收斂和連續涵數的謬誤,進而追溯到實數系本身也必須要有嚴格的定性論證,其中重要的形式化案例有:一、Cantor的「結構法」假定有理數已知,從而推論出無理數。二、Peano的「起源法」從自然數公設出發,從而設立出整數、有理數和整個實數系。三、Hilbert的「公設法」。四、到二十世紀數學的每一部門都紛紛進行形式化(p80-5)。黃氏認為形式化是必要的,但他也認為形式化只是定性工作,並非數學的全部,尤其如不配合時代條件,一昧強調邏輯演繹的形式主義會帶來危機。更何況形式化只不過只是邏輯演繹,更重要的是設立定義和公理之前的抽象及直覺過程。

另附參【新圖博館】實然觀:...回到玻璃為何因不如玉瓷器「玉潤珠圓」而不被中國人接受,來連結歷史的分期爭議。英國歷學史麥克法蘭在其《玻璃如何改變世界》一書,不只不承認一般以鉛鋇/鈣鈉來區分中/西玻璃、而主張中國古代玻璃皆源自西方,更以中國不用玻璃、阿拉伯雖傳承了羅馬玻璃但亦缺科學理性、故皆未發展出西方以望遠顯微鏡/試管玻璃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此種「西方中心說」自古希臘便開始了(埃及人雖因建金字塔和治尼羅河水、先有算術,但要在希臘人理性下、才成數學)再加信了耶(多似邪字)教一神論、到近代更甚、如前述韋伯認為西方才有理性的自然人文有科學。「西來說」自清末崇洋媚外毀了「天下中心說」、已成了主流學界的一種「邪說」,而不能理性客觀的比較出、在那些判準條件下、誰可能是誰之源或更可能是多元互動之演化,邪根在「中國關聯性思惟vs西方對立性思惟」,依演化的實然之相是萬物萬事皆息息相關、「多元說」應比「西來/一元說」較合歷史實相,奈何至今「判準和發言權」都仍在「西來說」掌中。...
  [故所謂漢服/字/人皆源自南蠻之楚漢、唐服/正楷/人含旗袍亦源自胡漢融合,而大漢沙文主義所言:簡體字非漢字乃邪體,不只不知清末民初以來漢字和儒教等傳統因承擔了中國衰弱的重責、而被從天下中心自大之右極陷於全盤西化自卑之左極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之漢字革命史:先簡後併終廢、當然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的歷史實相證明中文不但廢不了連併音化也不行(日文的漢字與假名共用故廢不了而韓越漢字與併音分用故廢的了)、至於簡繁正邪之爭是一時的無謂,畢竟腔調字形非表意之體、能表達詩詞吟唱之韻味只具四聲調的北方官話(相較於古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少了入聲、從明清以北京為京城故北京話成了白話文/國語/普通話之基礎、此過程似法語以巴黎話為基礎)亦優於保存多聲的南方方言(但音階南五北七);雖然電腦輸入下簡繁已無學習優劣之別、但既已約定成俗、就不必改繁除非為了書法美感、雙方能識簡/繁寫繁/簡便可,也不知中文只要還是表意就能發揮統一中國的作用、如像台羅併音則與台獨關聯、羅馬帝國的崩解便與各地民族語言併音化相關,台獨對此又鬧內訌:若廢國府的ㄅㄆㄇㄈ注音、改行拼音與國際接軌、又恐不能與中共的拼音區別,更不知一面自卑地去中國化一面又自大地宣稱1949尤其文革之後中華文化只在台是種矛盾分裂心理、這也存於中國周邊的日/韓:安史之亂後唐文化只在日/清兵入山海關後明文化只在韓,其實中華文化之體是創造性繼承的、改朝換代只是文明文物之形、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不明者常陷於中國是超穩定結構千年不變或中國不像日本重視文物保存之迷思:其實中國也重視文物保存、奈何木質不耐水火蟲尤其常毀於中央集中保存之結構、加上更重視文化精神/自然和文字之繼承如詩云「荒涼古廟唯松柏」再加碑,而日本則長期地方封建分散保存又重視集團繼承而中國則富不過三代、即使如此也難免大規模毀損,故奈良唐建築多重建於宋、京都宋建築多重建於元明,木溫潤在古代中國象徵生命故多用於陽宅、石冷硬故反之、但如今中西又反之、尤其美國年年不少木宅毀於火風蟲但為美國夢仍續建、中國反而建高樓以節木省地,相對於中國園林的「借景自然」、日本自古的「枯山水」則顯人造自然,至今亦然、同用片石砌牆、中國王澍的建築就比日本隈研吾自然、安藤忠雄的清水牆建築可類比],
  當然夷人華心只是理想的中國天下觀、現實的中國人是以父系血統之家族主義為判準、故常「家國」並稱、這在商周文獻便已確定、夏則因二里頭考古尚未發現完整文字而只是片斷似商甲骨文之字符故不被主流史界認定為信史而只是傳說[甲骨耐存加之秘藏再加清末偶現不然商之信史將永殤、商既繼夏再加完整文字不可能一夕完成,有沒可能、夏文書寫於似商文日用之木牘竹簡但在地下腐朽了、或耐存的夏甲骨文仍秘藏而未現呢],而這一切在清末崇洋媚外毀損了天下觀之後可能都失準了,君不見如今港台獨以被殖民為榮,畢竟天下觀要立基於有天下最強文化如盛唐之吸引四方,而殖民時之英日便如盛唐[唐太宗和趙武靈王的「胡化」因掌握了知己知彼式「華體夷用」改革而成功、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和唐玄宗的胡化則反之,蒙元則因拒絕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即使空前最大帝國、在中土的元代也不足百年(1271-1368),滿清則因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統治之初曾高壓(剃頭屠城等)但透過懷柔(科舉編書等)、不只明末遺老多服,連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等文將也以道統恢復滿清政統、而受洋式訓練的新軍武夫反滅了清朝政統成為軍閥之源、清代則近三百年(1636-1912)],除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成真,不然難再現中國天下觀)。
arrow
arrow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