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中國民族性,為何之前被批老牛拖車,如今啥都像中國高鐵速度?

不了中國能勤儉,舉國體制」「開放式改革,成本性創新 ,創造性繼承 」之故!

另參【圖博館】中國救災速度  中國經之謎  《中國模式》 )


台灣見不到「深圳速度」2018-05-13 聯合報 王正方(電影導演)

 
多年前自香港乘火車到深圳,必須下車走過一道木橋,橋頭有五星紅旗,旗下站著荷槍實彈的解放軍。到羅湖關驗明證件,再走往車站,路旁有小販擺地攤,以粵語叫賣青菜、魚蝦;四周一片荒野。
  最近在深圳停留數日,有緣參觀越眾歷史影像館的攝影展:四十年深圳特區發展歷史。在眾多影片中,我找到了當年走過的那座通往羅湖的木橋,恍如隔世。
  深圳在四十年前成為經濟特區,一路走來發展迅速;如今在這塊近兩千平方公里的地區,有兩千四百萬人定居。原來的深圳鎮僅三平方公里大,特區不斷擴展,卅年來刨山丘填海,開闢出一百平方公里的新土來,再繼續填海,深圳與香港就要連起來了。
  新土上的摩天大樓林立,四處還在蓋著。此地的建築速度聞名遐邇,有一座近百層的高樓,曾創下每天就建好一層樓的紀錄,人稱「深圳速度」。
  重要的民營公司總部都在這一帶,如:華為、BYD、騰訊等。遙望騰訊大樓,據說騰訊總部的空間設計先進現代化,寬敞、舒適、處處綠化、播放古典音樂;員工可以隨處工作、休息,只是沒機會進去親眼目睹一番。
  二○一七年的深圳GDP總量為二兆二千四百卅八.三九億元人民幣,同年香港地區的生產總值是二兆六千六百廿六.三七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二兆一千五百廿九.五五億元。這是首次深圳的全年GDP總額,超過了香港。去年深圳市的經濟總量,僅次於上海市和北京市。
  深圳的經濟發展在大陸最為自由,著重製造業與創新,深圳被認為是創新之都,現在已經有百家以上的國際上市公司。上海的平均薪水仍比深圳高,但多數人為大企業打工;在深圳有更多的創業個體戶。大陸網路上流傳一段話:「去北京是為了出人頭地,在上海是為了安身立命,闖深圳是為了追求夢想!」深圳象徵著大陸的未來?
  深圳的人均GDP,在二○○六年為八千美元,二○一二年,升到一.九五萬美元,當時台灣是二.一三萬美元;但是台灣自二○一四年起,人均GDP就卡在二.二六萬美元不動,去年深圳已飆到二.五二萬美元,是十年前的三倍,也連續四年超過了台灣。
  數十年來深圳的快速成長,堪稱是近代罕見的經濟奇蹟。歷史證明,只有廣大群眾付出代價,才能創造出財富來。千萬民眾為了多掙點錢,忘我的賣命工作,才有今日的深圳。
  攝影展有一組照片;一名洗大樓窗戶的工人,懸在半空中,充滿自信的笑著,看來最多廿歲出頭;旁邊有一張特寫,因為操勞過度,他的手腳已嚴重磨損,看的令人心驚膽戰。
  九年前在台北近郊購置公寓,經紀人說捷運再多蓋三個站,就離這公寓只有幾百公尺遠。六年過去,捷運只增添了一個站,暗自慶幸,這項工程還在進行,不敢奢望其他。又說「三環三線」會經過這裡,兩年多了,看見附近建起七八根粗圓水泥柱子來,工人三天上工兩天休息,是典型的、合法令的「磨洋工」?
  相較之下台灣似乎見不到深圳的那份迫切感。政治必須正確、民粹當道、大量時間精力花費在「對立、虛耗、空轉」上。多少年都是這麼過的,有那個迫切的必要嗎?「深圳速度」不屬於這裡。
  回應
 獨裁政權不必顧慮人權跟人民財產損失,速度當然快.
 一个不注重人权和人民财产的政权不可能有长足的经济发展,这是常识。
 深圳是大陆第三大经济体(名次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深圳的GDP和「人均GDP」都超过了台湾。ptt上的乡民还认为大陆落后台湾,这种自以为是的意淫意识不知何年何月才会消退,哀哉乡民、哀哉ptt,哀哉绿营,哀哉台独、哀哉台湾。
 台灣只剩下一直沉淪 除了沉淪、仍是沉淪.......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
  不只高鐵、幾乎國所有的「超級工程」「大國重器」(高鐵/大橋/摩天樓/大壩/南水北調/水電/核電/煤化工/光伏太陽能/風能/特高壓電線/超級電腦/量子通訊/北斗導航/天宮太空站/嫦娥登月/火箭飛機軍艦汽車引擎/智能機床機器人/碳纖維等超級材料/半導體/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2025中國製造/2049建國百年中國夢/一帶一路/南海填島采油裝備… ),若非前述:中國高層(高鐵政策)是理性客觀務實的(開放式改革、知己知彼、故能主動回應挑戰)將無法扭轉理性民意常有「沈默螺旋」下沈陷阱、並壓制非理性民意常有「喧囂龍捲」,都很難成功。
      噴子「口水」之髒、路人皆知,但公知大Ⅴ邪者磚家叫獸「心絲」之歹、可就可就難了、因為他們有一套一套的合理化理由,但只要把握前述〈政〉〈經〉對其之析判、便可了解他們就是「民主選舉自由市場」教派之信徒、只要依「民主自由」教義、幹壞了也是好事,反之、「廉能高效」「舉國體制」不論有多少「良政」全都是異端邪事。
      所以他們才會丑化成功的「創新創業」(如深圳)「產業政策」「中國智造」(不勝枚舉)「舉國體制」(如2008京奧)「中國夢」、美化其所哈者失敗的「產業空洞化」「資本賭博市場」「金融投機危機」「美國夢碎」,他們的雙手雙眼:挑盡國軍民產業政策之秋毫瑕疵,卻看不到美國軍費隱藏於私人波音公司、馬斯克的民營化大空火箭背後之NASA(美國太空總署);挑盡國體育競賽舉國體制」之秋毫瑕疵,卻看不到美國各州各大中學的「舉國體制」、更無視英國靠2012倫敦奧運「舉國體制」之餘威「超中趕美」勇奪2016奧運亞軍;他們的雙手雙眼連「國高鐵亮麗的女乘務員」也能挑出制服底下的「物化女性」、而「日本卑躬的電梯小姐」則是「貼心服務」……
 
這些中國速度,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編輯的話“中國創新速度超過你的想象”,近日,美國媒體又“狠狠地”誇了一下中國創新發展的驚人速度,稱通過倣效中國企業,西方能夠學到許多關于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拓展規模以及開展經營的經驗,並運用到自己的市場。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科技變革,中國工程速度驚動世界,中國科研水平飛速發展,中國經濟成就頻超預期……中國速度,在全球正刮起一陣陣旋風,圈粉世界。
 
  中國創新速度“超出想象” 成果走向世界
 
美媒稱中國創新速度超出想象:中企經驗值得學習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2018-4-11刊登題為《中國正以超過你想象的速度創新》一文。作者為西班牙IE商學院教授、英特華投資咨詢公司高級顧問邁克爾·文德羅特。文章摘編如下:
  全世界都稱讚硅谷是一個創新中心,但許多來自中國的到訪者,尤其是來自中國日益壯大的技術行業的到訪者,卻沒被硅谷打動。
  反過來,西方人仍然堅持認為中國産品是價廉質次的倣造品。
  中國擁有的世界級企業的比例超乎尋常。這些企業在規模和增長方面的排名正日益提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們在創新方面也是如此。
  對于認為這些企業未進行創新的看法,中國茁壯成長的技術行業的許多高管表示不悅。他們越來越確信,他們有能力與硅谷、以色列或其他創新中心最好的企業正面競爭,也有能力與之展開工程師間的競爭。
  例如:全世界電信設備先鋒、如今全球第三大手機制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擁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廣度,並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地區提升了設備質量,以至于該公司現在甚至主導著一些西方市場。
  小米公司數年前引發了智能手機行業的轟動,躋身全球十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之列。該公司生産消費者能買得起的卓越機型。小米採取了一種創新型銷售模式,僅在網上銷售,並不斷推出新機型。小米的運營效率堪稱第一。
  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裏巴巴(該公司開玩笑稱,不應將其與亞馬遜作比較,因為阿裏巴巴要大許多)革命性地改變了小企業的銷售方式,創建了全世界最先進和賺錢的在線零售生態係統。難怪阿裏巴巴11月11日(中國的“光棍節”)的單日銷售總額高于“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活動銷售額的總和。
  騰訊的微信可能是全世界最突出的應用,用戶達9.6億。騰訊不僅超過臉書成為市值位列全球第五的企業,還成為手機遊戲和免費增值商業模式産生收益的一個案例。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是全世界頂級無人機制造商,而大型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制造商海爾和美的制造的産品在高端和低端市場均取得成功。所有這些企業都在利用機器人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提升産品質量。美的已經收購了著名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
  通過採納世界級管理方式以及適應中國高度競爭的國內市場,這些企業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行業,中國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非常宏大和吸引人的生態係統,以至于該係統能夠驅動創新。許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國人沒有必要尋找國際市場,因為中國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流利説”等企業的成功反映了中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算法日益提升的主導地位。“英語流利説”是一款評估用戶英語口語的英語學習應用。該應用僅在中國就擁有5000多萬用戶,使得渴望學習的中國人能在不接觸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的情況下學習英語。
  事實上,正如一名中國企業家最近對我所説的一樣,達爾文提及的競爭意味著中國企業沒有選擇,只能進行創新。
  這名企業家還説,中國的機會太多了,企業家沒有必要進行耗時長且成本高的深層次研發創新。
  這正是中國政府步入的領域。中國已經在關鍵行業進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電池、航空、機器人技術、基因組學、太空以及其他領域已被作為中國雄心勃勃的“中國制造2025”綱領的部分目標。該綱領闡明了中國的優先任務,以及中國企業可能關注或開展大規模收購的領域。
  通過倣效中國企業,西方能夠學到許多關于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拓展規模以及開展經營的經驗,將中國企業的經驗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市場。中國的模式還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在非洲等新興經濟體所處地區取得成功。中國甚至可能在管理和領導力方面一馬當先,這些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西方的“專長”。
 
 
英媒稱中國將引領全球科技變革:“新四大發明”走向全球2017-09-25
 
  英媒稱,世界的潮流正在發生變化。“硅谷朝聖”似乎不再是中國科技行業的必修課,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來到中國,觀察和學習中國的科技流行趨勢。與此同時,分散在全球的中國精英涌回國內已經成為大趨勢。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21日報道,吸引海外精英的不僅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更成為新的目標地。就以杭州為例,螞蟻金服等國際化平臺正在吸引全球的精英加入,杭州也已經成為人才凈流入最高的城市,大批從硅谷回國的華人工程師甚至推動了這座城市國際學校的擴張。
  報道稱,與人才涌入不同的是,技術和模式卻在輸出。來自中國的技術創新風潮正在引領者全球科技市場的變化。包括數字技術、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等在中國孕育成熟的技術,正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外溢,在世界更多的地方落地。不久前,來自“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20國青年還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分別是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中國互聯網企業對于全球科技趨勢的引領作用。
  全球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吳軍是中美科技行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曾在谷歌和騰訊擔任過高管,2014年他轉型成為風險投資人。集合了硅谷的華人精英高管之後,吳軍創辦專注科技行業早期投資的豐元資本,積極投身到下一次科技浪潮中。
  吳軍指出,每一次技術浪潮會對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産生重大影響。而今天,全球正處于第四次浪潮來襲之時,巨大的變革正在發生,錯過前幾次工業革命的中國終于有機會站在時代的起跑線上。中國的科技能否逆襲,引領這次全球變革浪潮,關鍵在于能否從現在開始加大對基礎科技的研發投入,為未來商業應用層面的領先打好基礎。
  吳軍説:“中國基本沒趕上前三次變革浪潮,但是中國用30年的時間來補課,30年走完了人家200年才走完的三次工業革命,這是中國很了不起的地方。我認為,中國已經把過去落下的課程補好了,現在跟其他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隨著中國經濟的外溢,中國的創新産品和商業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模倣,有些甚至直接被復制到海外。高鐵、支付寶等正作為生活方式正輸出到全球,對于這一現象,吳軍表示,技術和資本一樣,哪裏有機會,它就會流向哪裏。中國高科技領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錯,尤其是應用層面,很多中國企業都做得很好,比如像阿裏巴巴、科大訊飛等等,它們都是世界級的水平,自然會不斷外溢,尋找更大的機會和市場。所以,隨著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日益發展,會有更多的人來中國取經,也有更多的中國模式被復制到海外去。
 
 
中國建築速度驚動世界 締造多項“超級工程”
 
從北京三元橋一夜之間整體改造成功到南昌8小時內拆除立交橋,從世界最牛高鐵網到各種跨海大橋,越來越多的外媒關注飛躍式發展的中國。英國廣播公司曾先後播發《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難以想象的中國工程》等紀錄片,多側面展現中國諸多史詩級工程,中國展現的高速度和高水平令外國觀眾們嘆為觀止。剛剛將跑車送上太空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也忍不住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感慨:中國在先進基礎設施上的發展要比美國快100多倍!
 

馬斯克感嘆中國基建速度:是美國的100多倍2018-02-28 2 新華網
 
 
  最近,一段中國工人在火車站施工的視頻走紅美國,剛剛將跑車送上太空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也忍不住在社交網絡上發出感慨:中國在先進基礎設施上的發展要比美國快100多倍!
  這條推文引發了外國網民的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為中國速度點讚。截至發稿,推文獲得了7千多轉發,3萬點讚。
  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技狂人,馬斯克在新科技應用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番感嘆似乎暗含了“怒其不爭”的味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他看到並轉發了一則英國獨立報報道的新聞:“中國工人9小時內建成火車站”。報道稱,在中國福建省,1500名工人在9個小時內建成了一個火車站。這個大型建築項目使用了7臺大型路用列車和23臺挖掘機。施工過程嚴密有序、準確高效,如同軍隊一般。報道還稱讚了中國在多個項目上的建設速度,包括有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荒坪水電站和廣州大劇院。
  而美國基礎設施現狀被詬病已久。例如因設備老化,亞特蘭大哈茨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肯尼迪機場分別在去年和今年經歷了停電、滅火係統水管破裂等事故,導致大批旅客滯留,凸顯了美國基礎設施升級的迫切需要。
  馬斯克對這一問題評論道:“更高的安全標準、環境要求和勞動力成本只是小部分原因,更深的原因在于官僚作風盛行,以及私有行業根據項目成本的百分比拿回報,因而總是將成本最大化。”
  外國網民紛紛在這條推文下留言點讚。
  有親身經歷美國工程的網友抱怨“加州聖地亞哥輕軌建一個車站就花了大半年時間”。還有網友認為:“美國正漸漸失去優勢”。
  作為SpaceX、特斯拉汽車及PayPal三家公司的創始人,馬斯克在美國已是高科技商業化的代名詞。最近,他力推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0公裏以上的超級高鐵”概念引發了媒體熱炒。彭博社曾表示,馬斯克是對美國基建行業非常了解的人士。(栗一星 新華網國際頻道)
 

從故宮到“超級工程” 中國智慧從沒讓世界失望2017-07-27  新華網
 
“大國工匠”們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締造了這些“超級工程”。地震來臨巋然不倒,碧海黃沙能變通途。600年前建成的紫禁城,至今仍驚艷世人。600年後的今天,當代中國工程更加成為彰顯綜合國力的重要符號,令全世界矚目。 這些“超級工程”匯集了一大批“中國裝備”,採用了一係列“中國工法”,誕生了一整套“中國標準”——而這背後,是最鮮活、最真實的“中國力量”。
 
  這兩天,一段“故宮模型在10級地震中巋然不倒”的視頻在微博上火了。網友們看過紛紛點讚,表示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厲害了!
  這段視頻來自英國電視4頻道推出的故宮專題片《紫禁城的秘密》。紀錄片講述了故宮的歷史、規模、裝飾等特色,並詳細介紹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故宮是如何抵禦自然災害侵襲的。
  片中介紹,古代的工匠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採取了很多抗震措施,因此在過去的600年間,它經受住了包括唐山大地震在內的200余次毀滅性的地震。
  那麼,故宮是如何從多次地震中保存下來的呢?在片中,英國木工專家理查德·韋博格來到北京,觀看了一次真真切切的“地震實驗”。
  中國實驗人員用傳統的工具和方式,搭建了一個1:5的比例故宮建築結構的模型,然後將其放置在了模擬地震晃動的實驗平臺上。
  實驗開始,震級慢慢達到4級、4.5級、5級……整個模型僅僅輕微晃動。
  當實驗進行到9.5級、10級……磚墻已經倒塌,但木質結構巋然不倒。
  英國專家在片中表示,支撐故宮屹立數百年不倒的神秘力量就是它的靈活性。錯落有序的鬥拱結構如同汽車裏的減震器,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加之木質支柱並沒有埋在地裏,因此不會在地震中折斷。
  他感慨: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天才所在。
  紀錄片一經播出,中國建築的魅力徵服了諸多海外網友。
  臉譜網友@Pat Forster表示,中國古代建築師在沒有現代工具輔助的條件下造出了如此令人讚嘆的建築,值得尊敬!
  網友@Jeemar Perillo表示,(故宮)是建築中的藝術品。
  還有網友表示,“是時候走一波故宮了?”
  驚艷外國網民的不僅有中國的傳統建築,當代中國建築也常被外國媒體稱為“奇跡”。主體工程于7月7日剛剛貫通的港珠澳大橋,就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裏,橫跨伶仃洋,連結粵港澳三地,原來珠海到香港3個小時半的路,縮短為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建設史上裏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在建設過程中,港珠澳大橋創下了許多奇跡。除此,也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
  在中國大地的另一邊,7月15日,目前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工程——京新高速公路通車。
  “沙塵暴起來的時候,人都站不住,工人宿舍的屋頂都被刮跑過。”中國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總經理孫玉國説。然而就是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經過築路工人多年砥礪奮戰,京新高速公路如一條美麗的黑色緞帶從這片戈壁灘上穿越而過,新疆到北京的行車裏程縮短1300多公裏,大漠變通途,通疆達海的夢想得到實現。
  京新高速公路通車的消息同樣引起了海外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為中國工程點讚:“太棒了!”“優秀!”“高效率!”
  “大國工匠”們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締造了這些“超級工程”。
  地震來臨巋然不倒,碧海黃沙能變通途。600年前建成的紫禁城,至今仍驚艷世人。600年後的今天,當代中國工程更加成為彰顯綜合國力的重要符號,令全世界矚目。 這些“超級工程”匯集了一大批“中國裝備”,採用了一係列“中國工法”,誕生了一整套“中國標準”——而這背後,是最鮮活、最真實的“中國力量”。
 
 
中國科研水平飛速發展 成就世界矚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報告稱,2016年來自中國的科學論文數量為42.6萬份,來自美國的數量為40.9萬份,這是中國首次在這方面超過美國。中國的科研機構在大量資金的支持下,正在以不可動搖的決心努力尋求在科技方面佔據統治地位。中國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支出已增至279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而且預計將在幾年後超越美國。中國如今的科研支出佔到全世界科研總支出的21%。2010年至2015年,中國的科研支出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長,這是美國增長速度的4倍。中國的科學和工程學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近40萬名,是美國的兩倍。
 
 
印媒艷羨中國科技巨大進步:印度須看到自身差距2018-03-06 參考消息網
 
 
  印媒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並得到持續執行的係統性發展項目和堅持不懈的實施已經讓中國的7億人擺脫貧困,為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帶來繁榮,而且毫無疑問讓中國走上向超級大國發展的道路。
  印度《明特報》網站3月5日刊登題為《中國在科學和工程學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的文章稱,中國如今把注意力轉向多個領域的科學、工程學和創新發展,如電信、生物科技、太空、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和納米技術等領域。
  今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報告稱,2016年來自中國的科學論文數量為42.6萬份,來自美國的數量為40.9萬份,這是中國首次在這方面超過美國。文章稱,中國的科研機構在大量資金的支持下,正在以不可動搖的決心努力尋求在科技方面佔據統治地位。中國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支出已增至2790億美元(1美元約合6.34元人民幣),僅次于美國,而且預計將在幾年後超越美國。
  文章稱,中國如今的科研支出佔到全世界科研總支出的21%。2010年至2015年,中國的科研支出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長,這是美國增長速度的4倍。中國的科學和工程學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近40萬名,是美國的兩倍。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中國大學頒發的科學和工程學博士學位數量超過美國。即使是在美國,近三分之一的博士學位也頒發給了在外國獲得本科學歷的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學生。以“千人計劃”形式呈現的協同努力已經吸引了大批中國學者從西方返回中國,中國承諾給他們現代化的實驗室,讓他們自主進行科研。
  文章認為,中國在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教育快速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個可見的應用科學項目。如今世界最大的基因研究中心是深圳一家名為華大基因的公司,華大基因的目標是制造世界最快速的下一代基因測序儀,以滿足中國到2030年為數以百萬計的居民進行基因測序的目標。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開始了發射衛星到月球背面的任務,這是美國和俄羅斯都沒能做到的。分為兩部分的嫦娥四號計劃將首先在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間建立起通信聯係,然後再發送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該任務的科學回報非常重大。
  文章稱,中國的發展給印度的信息非常明確,印度必須開始係統性地持續幾十年以專注于科研發展。
  現實是,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印度在科研方面的支出僅為360億美元。2017年至2018年的《印度經濟概覽》的結論是,根據印度發展階段調整後,印度在科研方面的支出不足。當然,資金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促成基礎科學學術研究的生態係統和環境以及如何把基礎科學轉變為應用科學,為這種轉化服務的印度政府體係是分裂的。
 
 
中國成就閃亮2017年科研“世界榜”2017-12-19  新華網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誕生,時速350公裏的“復興號”高鐵列車服役,國産大飛機C919首飛,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的世界級科研成果涌現……2017年,中國亮出的科研創新成績單讓世界矚目,新時代的創新曲正在奏響。
  在這個新時代,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所説,中國科學家已從自然科學前沿重大發現和理論的學習者、繼承者、圍觀者,逐漸走向舞臺中央。
  重視創新見證科研成果井噴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説,2017年中國的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創新成果呈“爆發趨勢”。
  2017年,中國科學家拿出了一個個世界級成果:
  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在中國誕生,未來量子計算將打上“中國智造”標簽,為超越傳統計算能力奠定基礎。
  “復興號”高鐵以350公裏的時速飛馳在京滬之間,跑贏了日本新幹線、法國TGV,中國成為全球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
  國産大型客機C919首飛,打破了波音和空客公司對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壟斷格局,中國民航插上飛向更遠的“翅膀”。
  美國《科學》雜志3月在封面報告,中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成功合成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完成釀酒酵母染色體合成的四分之一工作。
  上世紀90年代,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時,中國僅承擔了1%的測序。20多年間,中國科學家對生命密碼從“讀”轉為“寫”,繼美國後全球第二個具備了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其速度令世界驚嘆。
  這一年,中國埃博拉疫苗獲批準,可燃冰開採,“海水稻”最高畝産量達620.95公斤……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展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有助于人類應對災難性疾病、探索未來能源和挖掘糧食增産潛力等世界性難題。
  過去5年,中國將科研創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厚積薄發的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個引領者。梅建軍認為,這種爆發的趨勢,跟中國政府對科技的鼓勵政策、對民營經濟的支持、互聯網創新的活躍、年青一代科研人員迅速成長以及與國際科技界緊密合作息息相關。
  持續投入奏響新時代創新曲
  世界科技版圖上中國力量崛起,離不開中國政府和企業的持續投入,對基礎研究、人才資源以及知識産權的高度重視。
  著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科研近年來快速發展,其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有足夠的經費保障和優秀的人才支撐。
  中國科研投入平均每年以兩位數增長,超過經濟增速。2016年中國研發支出達1.54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2.1%。
  “神威·太湖之光”連續“霸榜”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202臺的上榜總數,使中國成為擁有高性能超算最多的國家。這背後是中國投入的超算研發經費佔了全球20%。
  中國政府還出臺係列政策吸引海外學子回國創新創業,很多歸國科學家已成為相關領域領軍人才,並帶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團隊。
  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日前發布的《世界知識産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專利申請總量已為全球第一,增量佔全球總增量的98%。
  “中國的科研創新已開始進入收獲期,”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曉嵐對記者説:“在過去5年尤其近兩三年,科研創新是中國發展的亮點,長期的研發投入和高端人才引進開始顯現成果。”
  中國貢獻助力前沿領域探索
  “蛟龍”深潛馬裏亞納海溝,“悟空”翱翔太空捕捉暗物質蹤影,2017年中國科研人員為探索科學的最前沿未知領域也做出新貢獻。
  2015年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開啟了天文發現的又一個新時代。今年10月,多國科學家宣布,人類首次“看到”了雙中子星引力波事件。這個開創性的重大發現,中國團隊貢獻了重要力量。
  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全世界僅有4臺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中國的“慧眼”望遠鏡是其中之一;中國架設在昆侖站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也與全球約70個地面及空間望遠鏡一道,在預期坐標內“看到”了引力波。
  此外,位于貴州的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首次發現脈衝星,實現中國科研又一個零的突破。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説:“中國空間科學項目處在科學發現的最前沿。”
  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志公布其評選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該雜志説,潘建偉幫助中國走在了長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的最前沿。
  這一年,“墨子號”實現千公裏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中國和奧地利科學家完成了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國際量子物理學泰鬥、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蔡林格評價説,中國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的成就“定會讓愛因斯坦感到驚訝”。
  美國《福布斯》雜志指出,過去西方研發前沿技術時中國只是旁觀者,然而在人工智能等當前最熱門的科技創新領域,正發生根本轉變。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不再是簡單地追趕,而是在某些方面正發揮引領作用。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長基思·伯尼特説:“許多最具創新性的項目都依賴與中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從實驗室到生産車間,與中國的合作讓我們大開眼界。”
 
 
中國經濟數據頻超預期 拉動世界經濟增長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始終保持“最優生”的表現,成績亮眼。2017年,中國同樣沒有讓世界失望。頻超預期的經濟數據、亮點紛呈的增長動能、力度不變的全球貢獻,讓外媒紛紛感嘆,中國的經濟活力令人倍感振奮。俄新社日前引述專家觀點稱,如今,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係起來,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
 
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最給力2017-12-18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是自2011年以來的最快增長。其中,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多,約佔1/3。
  一直以來,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始終保持“最優生”的表現,成績亮眼。2017年,中國同樣沒有讓世界失望。頻超預期的經濟數據、亮點紛呈的增長動能、力度不變的全球貢獻,讓外媒紛紛感嘆,中國的經濟活力令人倍感振奮。
  數據亮眼 預期上調
  這一年來,在全球經濟仍在努力從危機中復蘇的大環境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表現成為一抹絕對的亮色。數據是最有説服力的依據。
  拉美社注意到,自9月以來,世界銀行、摩根大通銀行、野村證券公司等國際機構紛紛修改了對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期報告,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應在6.7%至6.8%之間。
  根據今年3月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中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6.5%左右。為何近來這些國際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看好中國?拉美社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內需強勁和出口復蘇的帶動下,中國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這一數字令人振奮。
  在近日報道中,英國路透社同樣羅列了一組中國經濟的亮眼數據:在電子産品和高科技産品銷售強勁的推動下,11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2.3%,這一數據高于此前分析人士5.0%的預測值,為8個月來最快增速。與此同時,大宗商品採購推動了進口增長。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2月8日的消息,中國11月進口比去年同期增長17.7%,大大高于11.3%的預測值,為9月以來最快增速。
  “11月的進口數據顯示,我們可能需要上調對中國經濟的展望。”路透社援引英國牛津經濟咨詢社亞洲經濟部門負責人高路易的觀點如是稱。該社認為,這些數據或將有助于緩解外界對于中國增長放緩的擔憂。
  面對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交出的一張張耀眼成績單,外媒不再吝嗇自己的讚美。
  “大大超出預期”,對于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美國財經媒體CNBC日前給予盛讚,指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引導經濟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內將繼續穩步發展。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中國經濟最新一年的表現。該報稱,2017年做空中國經濟的投資者代價慘重,苦不堪言。因為,這是與中國經濟向好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在臨近年尾之際,對于中國經濟的全年成績單,該報援引經濟學家的分析做出一個頗為樂觀的判斷:全年至少6.5%的增長目標可輕松實現。
  數字經濟 動能強勁
  可觀的數據背後,國際社會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不少外媒認為,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是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釋放的明確信號,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對此,香港《南華早報》稱,通過淡化硬性經濟目標,中國未來的增長將更平衡、更可持續。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在日前報道中引述專家預測稱,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主題詞。
  當然,在外媒看來,中國經濟不再一味追求速度,並不意味著就將失去活力。恰恰相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動能,與技術進步緊密聯係的數字經濟正是其中非常強勁的動能之一,這在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文指出,在一些頂尖技術公司的推動下,數字經濟的新領域正在中國快速發展,包括物聯網、虛擬貨幣、金融技術、人工智能、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大數據。此外,在教育、工業和醫療保健等傳統行業,數字經濟也變得日益常見,並帶動這些行業提效增值。
  數字經濟的浪潮何以在中國如此澎湃?文章進一步指出,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的不僅是風險投資者和消費者,中國政府也通過“互聯網+”政策,鼓勵企業使用互聯網來發展和創新,並鼓勵投資包含人工智能的項目。文章還引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數據稱,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到2035年預計將達到16萬億美元,滲透到整體經濟的48%。
  此外,還有外媒敏銳地觀察到一個新現象——如今,在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只在城市可見。
  美國《紐約時報》在日前的報道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生動的畫面:裝滿大大小小紙盒的物流貨車隆隆地行駛在稻田之間,穿過鄉間小路,越來越深地進入中國廣闊的腹地。該報隨後指出,中國的數字化革命、農業技術進步以及對新公路和鐵路進行的幾百億元投資,讓中國經濟奇跡的好處正在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對中國經濟乃至全世界有潛在的長遠利益。”
  英國《金融時報》也認為,數字技術的進步讓中國經濟獲得全新活力,中國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革命的中心。該報引述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數據稱,全球共有262家“獨角獸”企業(即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其中1/3在中國。“這就是數字技術所釋放的經濟活力。”
  牽引全球 貢獻最大
  對于全球而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
  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被外媒稱讚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今年,中國依然是表現最佳的“優等生”。
  俄新社日前引述專家觀點稱,如今,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係起來,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
  國際貿易就是觀察中國“牽引”世界的一個窗口。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近日發布統計數據稱,7至9月全球貿易量同比增長5.1%,增長率創出6年半以來的新高。對此,《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國際貿易迅速回春的源頭是中國。自2016年下半年起,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等恢復了增長勢頭。通過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政策,新興市場國家也與歐洲加強聯係。正是這些源自中國的良性循環,使得即便保護主義風險愈演愈烈,但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往來依然日趨活躍,全球已經出現擺脫貿易增加率低于經濟增長率這一狀態的跡象。
  世界銀行還有預測稱,中美兩國將為未來幾年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53%的力量。估計到2050年,中國GDP將佔世界的40%,成為無可爭辯的唯一超級強國,中國將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美國CNBC近日公布的一項面向25國民眾的全球調查顯示,美國經濟體正逐漸失去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正面形象,排名位于中國之後。根據民調結果,過去一年中,只有4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對全球經濟事務能發揮“積極影響”,相比之下,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升至49%。
  不僅如此,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經濟”開始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名詞。許多國家不僅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也希望借鑒中國經濟成功的經驗。《南華早報》稱,巴拿馬正打算“學習中國的鐵路技術”。英國《經濟學人》也曾稱,越南正在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
  “2017,中國國際地位增強年”,拉美社日前作出這樣的判斷。當然,中國經濟的耀眼成績以及中國帶給全球經濟的利好,正是其重要依據。(記者 嚴瑜)
 

中國經濟“年報”給世界新驚喜2018-03-05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任何一位曾信心滿滿地預測中國即將衰退的經濟學家、基金經理和政治思想家都已經被‘打臉’。”日前,新加坡《海峽時報》的一篇報道在談及中國經濟發展時如是評論道。對此,專家指出,仔細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後的原因,就不難理解那些唱空者、看衰者為何頻被“打臉”。事實上,應該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的延續,針對中國經濟的唱空論、看衰論失去市場是必然的。
  成績單一枝獨秀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一係列數據記錄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GDP增速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首次回升;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全國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7.0%,創5年新高;年末農村貧困人口30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8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表示,6.9%的經濟增長、不到5%的失業、1.6%的通脹,這樣的經濟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枝獨秀的。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報告也指出,中國在推進經濟快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報告認為,廣泛的改革使中國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成為可能,這些改革把一個由政府主導、以農業為主、封閉型的計劃經濟體轉變為更加市場化、城鎮化的開放型經濟體。
  “成績的背後是中國經濟優勢的不斷顯現:加快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被充分激發,經濟發展的微觀動力顯著增強;擴大對外開放,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新動能超出預期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對此,國際社會上出現了這樣的疑問:中國會繼續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嗎?《海峽時報》認為,對于這個問題,中國無疑有理由感到自信。生産率的提高、自動化和機器人的引入、綠色技術的發展和在數字化以及打造創新型世界一流企業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無不預示著第二波發展浪潮的到來。
  “過去一年,創業創新蓬勃發展,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盛來運介紹,2017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9.8件,比上年增加1.8件;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網上零售額增長32.2%,完成快遞業務量增長28%……
  在趙錫軍看來,當前,新動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隨著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技術等新要素的增加,新動能的成長更是超出預期,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也加快顯現,並持續推動中國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據有關機構測算,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30%,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超過70%。”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孟瑋表示,一些東部省份已經走出結構調整陣痛期,新動能正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
  影響力與日俱增
  經濟實力實現新躍升的同時,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也與日俱增。2017年,中國GDP折算超過12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15%左右,比5年前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穩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規模有望重回世界首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運營網和移動寬帶網;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經濟層面,中國經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達瑪·蓋伊表示,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作用越來越關鍵,“向東看”成為趨勢。
  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認為,中國經濟取得了出人預料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優異表現,對中國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抱有信心。
  “就國際影響力而言,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帶動了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同時,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經濟低迷期,中國為世界帶來了信心,這推動了世界經濟逐步復蘇。此外,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崛起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模式的吸引力越來越強。”趙錫軍説,未來,在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還將不斷提升。(邱海峰)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world/jrch/109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