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人才爭奪戰不只在兩岸,大陸自己爭地更凶!

另參【圖博館】桶府   向中國   流浪  如此的天然獨  卡管失敗 奧步究所      )         


弱者恆弱:西北城市如何在人才爭奪戰中突圍?

據界面新聞2018-04-05報導,“不允許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由國家統一給西部出台人才政策,起碼讓西部的孩子回到西部,堅持在西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寧夏發改委主任許寧關於解決西部人才流失的觀點一出,引起不小的爭議。

  去年以來,西安、武漢、成都、重慶、鄭州等中西部城市相繼出台人才政策,“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儘管西北地區的銀川、蘭州、西寧等弱勢省會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並不比部分中部城市晚,政策力度也不小,但尷尬的是,它們無法在這一輪“搶人大戰”中占得優勢,且有弱者恆弱之勢。
  事實上,留住人才不僅僅要靠“感情牌”和政策本身,城市環境、發展潛力、產業佈局、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等“內功”,同樣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西北城市需要獨闢蹊徑發揮特色產業優勢來避免人才流失、吸引人才流入。
  正如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邵建平對界面新聞所說:“最重要的是圍繞事業平台、環境文化、制度尊重這三個基礎,通過市場拉動和政策帶動把人才留下來。”
  弱者恆弱
西部欠發達省會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的弱勢,從今年全國“兩會”一位寧夏官員的論調中可見一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許寧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提到,解決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對策之一,是不允許各省市再出台自己的人才政策,而是由國家統一給西部出台人才政策。他表示,西部大學生回原籍工作,政府或企業可以提供30萬元安家費,為西部做出10年貢獻,之後再選擇去留。
許寧此番言論的背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在中西部各主要城市激烈的“搶人大戰”中,銀川、蘭州、西寧等西北弱勢省會城市在招攬人才方面的弱勢愈加凸顯。
  在此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中西部的“人才戰”早已廝殺成一片紅海。
2017年3月,西安以落戶為突破口打響了“搶人大戰”的第一槍,通過“人才落戶—取得購房資格—在西安就業”的政策來吸引人才。隨後,武漢、成都、重慶相繼發布類似的人才政策,武漢甚至為大學生開出購房、租房“八折”的優惠,成都則表示給予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國際頂尖人才或團隊最高1億元的創新創業綜合資助。今年3月,西安再出重磅,全國在校大學生只需提供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落戶,“搶人大戰”的戰火已經燃燒到未畢業的學生中。
從戶籍人口看,人才政策的確取得了成效。2017年全年,在可比口徑下,西安落戶人口增加超過20萬人,武漢、成都戶籍人口分別增加19.8萬人、36.4萬人。重慶市未公佈戶籍人口統計數據,但全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26.73萬人。
相比之下,蘭州、銀川、西寧等西北地區經濟實力較弱的省會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力度並不弱,但效果不佳。
比如,2016年銀川市各地各部門爭取人才項目資金1400餘萬元,安排市本級人才資金412萬元,支持人才項目26個。去年5月,銀川市表示,除了財政每年至少列支1000萬元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外,還將設立1億元的大學生創意創新基金,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舉辦“大學生創意創新在銀川”活動。去年9月,蘭州市出台辦法,明確對不願改變原工作單位工資、人事關係和所任職務的人才,鼓勵用人單位採取特聘、兼職、專利或技術入股等形式引進。
去年,蘭州戶籍人口僅增加4.1萬人。銀川目前尚未公佈戶籍人口,從常住人口看,2017年銀川增加了3.43萬人,僅較上年多增加了約7000人。
銀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金晶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稱:“各地搶人才已經白熱化,我們也著急,兄弟省市很迫切地引才,我們也在做調研。”界面新聞注意到,寧夏直到2018年1月31日才簽發首張《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
  虹吸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輪人才爭奪戰中,西安、成都等城市對西北其他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愈加明顯。
老家在西寧的小張,從山東某大學畢業後,來到西安一家網絡公司工作。今年25歲的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西安引進了許多互聯網公司,但西寧並沒有。”而且,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西安比西寧完善得多。”
老家在銀川的小唐畢業後一直在西安從事新媒體工作。她表示,銀川的人才政策對她並不具有吸引力,因為“老家的媒體行業並不發達”。家在銀川的小李最近拿到西安某文化公司的offer。他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跟落戶相比,他更加看重就業前景。“老家雖然房價低但收入也低,而且老家並沒有很多就業方向供我選擇。”
除了產業佈局,受訪者表示,他們比較關心的還有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前景。比如,西安是“一帶一路”建設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去年又成為中國第9座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這都是人才競爭中的加分項。
此外,隨著中國高鐵網絡的完善,城市之間來往更為便捷,給人才加速流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於西寧、蘭州、銀川等西北省會城市“留人”。
2017年6月,寧西高鐵通車,西寧、蘭州、西安得以聯通,從西安到距離最遠的西寧僅需4個半小時。今年3月22日,西安至銀川的高鐵完成了第一組長軌鋪設,預計2020年底竣工,屆時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將從現在的11小時30分縮短至3小時左右。                                               
  需用奇招
客觀來說,在城市規模、產業佈局、經濟發展、營商環境等方面,西部省份普遍不如東部沿海省份,因此,在招攬人才方面長期處於弱勢不足為奇。
就像許寧所言,“如果各省出台措施,就是零和博弈,西部弱勢省份並不佔便宜。我們拿20萬元,沿海拿20萬元,人才還會到沿海,我們還是競爭不過沿海。”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副教授也認為,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招攬人才,不可能改變當前人才向東南流動的現實。他指出,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興經濟、互聯網發展較慢,無法為從事計算機、互聯網產業、新媒體等專業工作的在籍大學生提供合適和足夠的崗位。
據金晶介紹,銀川的主要產業是能源化工、生物製藥、現代紡織和裝備製造,對於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吸引力確實不大。“我們上周剛辦了一場信息技術招聘會,有20多家企業參會,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她說。
儘管“先天不足”,西北地區各省會城市都不想在這一輪人才競爭中掉隊。畢竟,在強調創新發展的時代,一個城市必須依靠強大的人才資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如何破解來自強勢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成為西北地區發展的必答題。
金晶認為,經濟欠發達省市的財政實力不能和發達省市相比,只能通過打“感情牌”來留人。
而邵建平指出,在吸引人才方面,主政者不要局限於政策本身,應該圍繞事業平台、環境、制度三個支柱,用市場和政策兩種力量來解決人才問題。
“(西北的)人才荒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長時間很難破解。單純講人才沒用,人才需要事業平台來支撐的,需要環境來保護,需要製度來尊重。”他說。
邵建平認為,一個可能的思路是從發展個別特色產業入手。他指出,西北欠發達地區經濟體量較小,不需要太多產業支撐,有幾個特色產業就足夠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這方面可藉鑑內蒙古的經驗。內蒙古近年來在草原產業上大做文章,圍繞草原和牛羊經濟,形成了從牧場、銷售、印刷到物流的一整條產業鏈,伊利、蒙牛、小肥羊等來自內蒙古的品牌也在全國范圍走紅。
“優勢產業越做越強,品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後,自然有能力吸引到優質的人才。” 邵建平解釋稱,“產業就像栽樹一樣,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圍,它的文化。要在一個行業或一個突破點上整群移植,進而優化改變大環境,以此吸引整個產業鏈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回應
 西部省份需要把自己的專注力放在幾個優勢突出的行業上,而不是在各個新興行業同別人競爭。
 我在西寧,回來的原因是為了照顧家人。工作和所學專業完全沒關係,工資和同期的同學也沒可比性。唯一的好處是壓力小,但也有限。除了房價低,別的消費並不低。搶人才的事,其實我不理解,西寧搶個人工智能的頂級人才回來除了耽誤人才還有什麼意義。既然國家對青海的定位是環保和維穩,那有這兩方面的人才不就夠了?其它方面就學習兄弟省份先進經驗吧。拿成熟的東西就好。有時候又想什麼算人才,本科生就算了?
 個人感覺,西部地區最大的問題是官僚主義太嚴重。我自己是蘭州大學畢業的,去四川北京工作過。又在蘭州的中科院學習工作了5年後來出國。現在想要回國工作,西部並不是我的志願。我參加各地方的海外招聘的,再在官僚作風上差別還是很大。至少我見過的里面,廈門武漢是比較好的。上週參加了陝西省高校的組團招聘,來招人的都是校領導和人事處,沒有一個是一線研究人員,意味著你給他們講研究講發展,他們只會在你簡歷上數數— —數幾篇文章。將招人才變成了超市裡面看價錢購物了。處地偏狹的西北農林的來的校長就很不友善了,一副別人要賴上他們的樣子。廈門大學來招人的派的是系主任,同時也是正在一線研究的人,相互了解的過程都可以關注在研究本身。招聘會既注重招人也注重自我形象的對外宣傳。過去15年,我在蘭大和中科院西北分院認識的出色的教授,幾乎都被挖走了。我所知道的中科院的問題就與相互鬥爭有關。我水平差,好賴也都沒有學校要我,只能繼續在外面外漂,好過回去海帶; 但以上都是我的一點觀察。要是有空我寫點見聞請大家指點。
 我一個人大的同學,研究生,也是你們寧夏15年引進過去的。他說最後悔的就是去了寧夏,連夫妻都無法解決在一起,工資又低,果斷離職。
 其實小城市發展軟件行業是不錯的,關鍵還是沒有真正提供條件。德國一些知名軟件公司總部就在小鎮上,生活簡單便利,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正好適合搞研發。Linux為什麼誕生在芬蘭的大學,也是一樣。不需要操心生活的雜事,就搞喜歡搞的事情,就會出成果。西北省份省會除西安烏魯木齊,人口都不算多,生活成本也不高,至少房價便宜,是很適合追求簡單生活的開發人員的
 我也想回老家當個農民,但未來老婆不肯,父母不肯,覺得沒出息,人活著還不是為了別人才活著麼?
 linux誕生的芬蘭赫爾辛基是芬蘭首都,很繁華的。
 偽命題,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好的就業環境。再說白一點,就是沒好企業
 總的來說,今年西北省份寧夏的力度最大,對於博士來說只要去就能拿到將近一百萬加一套房;新疆感覺最沒誠意,基本沒啥特殊政策;甘肅陝西一般般,但本身地理位置稍微好些;青海西藏過於邊遠,政策吸引力也一般。所以看了看似乎去寧夏的人比較多,感覺很欣慰啊。寧夏黨委今年的一號文件就是關於人才政策的,高層頭腦還是比較清醒,又捨得下本,希望可以良性循環起來。
 自由經濟,市場化,本質上就是強者更強,弱肉強食,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嘛。想要改變只能通過天之道,國家強制,行政命令,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國家代表的就是天,除此以外,沒有辦法。戶籍改革了,人都自由流動了,強制?談何容易?不過國家應該有辦法。
 在人才自由流動的時代,這問題幾乎無解,人才幾乎是淨流出。當年包分配時代,輸送了多少人才,當然現在也不可能再強制包分配了。
 馬太效應無法避免,只有人口的自由流動,讓人和資源優化配置才有希望,而不是扶植毫無希望的地區達到所謂的發展,因為你的投入無法得到有效的產出。各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同,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組合不同,各地的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經濟增長潛力不同,從而引起了投資環境的不同。投資環境好的地方,資金投入產出率高,產業佈局就會發展較為完善,從而該地區就業率就會高,而同時就業機會高,對人才需求量大。反之,投資環境差的地方,其就業率就低,就業機會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資環境好,經濟增長潛力大的地區,使得經濟增長潛力小的地區的發展受到約束。在同樣的政策、同樣的投入條件下,由於增長潛力的大小不同,地區經濟增長也會產生差異,導致區域產生不平衡發展。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4_05_452768.shtml
 
直接送房!這座城市推最強搶人大招,其他城市驚呆了…2018-04-25 每日經濟新聞
 
人口的流動就是財富的流動,人口流入越多的地方越值錢,今年以來各城市之間展開的人才搶奪戰已經充分證明這一點:
  長沙出台人才新政策,規定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在長沙工作,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或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才,買首套房無任何限制;
  濟南出台戶口遷移新政,取消購房、投資納稅落戶條件限制,實行居住就業落戶;
  武漢將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5套,今後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5年內滿足20萬人租住需求,同時鼓勵企業探索用互聯網思維開發人才住房,爭取讓大學畢業生以低於市場價20%買到房。
  當這些城市看到珠海24日出台的人才新政之後,恐怕驚呆了:珠海市計劃成立珠海市安居集團,未來五年籌集不少於30000套人才住房,用於妥善解決各類人才安居需求。被評定的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佔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後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珠海這種給人才贈送50%房屋產權的做法,在全國都屬於首創!
  珠海5年砸下67億元引進人才
據珠海特區報消息,24日召開的珠海市人才工作大會上,給出含金量極高的干貨,也亮明新時代珠海對人才的態度——打造珠三角最優人才政策!未來五年珠海財政將拿出67億元用於政策兌現。
  珠海新政出台後,珠海市級財政年度人才經費比新政出台前增長超過5倍,未來5年市財政平均每年在人才方面投入超過10億元。加上各區疊加的人才經費支持,珠海市區兩級財政每年為人才花錢將突破25億元。
  珠海人才新政提供貨幣補貼、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積金貸款優惠等多種形式、力度頗大的安居模式供人才選擇。計劃成立珠海市安居集團,未來五年籌集不少於30000套人才住房,用於妥善解決各類人才安居需求。
  據介紹,高層次人才來珠海可選擇拿住房補貼,其中頂尖人才600萬、一類人才200萬、二類人才140萬、三類人才100萬。如不選擇住房補貼,頂尖人才可選擇入住200平米人才住房,全職工作滿8年即可獲贈該住房。一、二、三類人才則可選擇與政府按各佔50%的比例,申請購買珠海市共有產權房,分別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連續工作10年後可無償獲贈政府所持有的50%產權。據測算政府贈予人才的產權份額折算成現金,比人才選擇拿住房補貼要高80萬元左右。
  每經小編了解到,給人才贈送50%房產的做法在全國屬於首創。此外,四類人才和五類人才也可根據類別、層次申請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或政府公共租賃住房。總體來看,珠海人才安居綜合保障力度和覆蓋面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根據人才新政,高層次人才在珠海購買首套自住房申請公積金貸款,額度可放寬至市最高上限的5倍,按貸款100萬元計30年期限可節省利息30萬元左右。
  圍繞珠海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政給予創新創業團隊最高1億元資助,給予尚不具備創新創業團隊條件但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團隊最高500萬元資助,給予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最高200萬元資助。對經珠海市申報入選“珠江人才計劃”團隊項目,根據廣東省資助額度,按1:1比例配套資助,最高配套金額達到1億元。
  根據若干意見,對畢業三年內擬來珠海發展的全日製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實施“先落戶後就業”,憑畢業證和相關資料即可申請落戶。對企業新引進入戶基礎性人才提供為期2年的租房和生活補貼,其中30周歲以下全日製本科、40周歲以下技師每人共發2.6萬元,35周歲以下全日制碩士、45周歲以下高級技師每人共發3.8萬元。據介紹,珠海對本科生、碩士生的補助水平在全國領先。
...
  回應
 全國各地都在搞搶人才大戲,都和房地產掛鉤。這些決定,到底是好還是壞
 為什麼大家只看見了房地產?一個地方來幾個能人然後長期固化下來,就可以使一個地方各個方面發生進化!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招聘啟事火了網友:佛系招聘太樸實!2018-04-25 觀察者網
 
今天,這則高校招聘啟事火了↓↓↓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在貴州省黔西南州,雲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地區)招聘“語言學博士”:
首先坦白,學校很一般很一般:
一、不是數字序列高校(985-211)、不是雙一流;平台很一般,需要您來創造;
二、交通情況暫時不“高速”,只有飛機到達全國各大城市;但高鐵五年內融入上滬昆高速網線;
三、人才引進政策待遇一般,或者一套三室兩廳90+平的房,或者30萬安家費,二選一;另加10-15万科研啟動金。其他無。
四、工資待遇參照西部地區高校標準,據事實比較,略超湖南一點點。
 以上情況可以接受的話,您再看看以下內容,也許可以考慮過來學校看看談談:
一、語言學博士應聘,年齡不超過45歲(最多46,不能再加了),免面試、免試講、免拖免等,來了就簽錄用合同,約今年8月州人社局辦入編手續;
二、文傳院有漢語言文學、國際漢語教育兩個專業,語言學課程豐富,任您挑選符合您的研究方向的課程;現有語言學博士四名,文獻學博士二名,語言學碩士五名,可組建科研團隊;
三、評職稱容易,只要您曾參與過省廳級及以上課題項目且已結題有結題證書、一篇北大核心文章且總期刊文章數7篇(掛任何單位發表皆可),就可以參加明年上半年的“綠色人才通道”評副教授職稱,已有副教授職稱通過此通道快速評教授(學校教授數量急待增加,校長為這事兒特別上火)
四、工作壓力不大,沒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請項目發不發文章全憑您心意,學校不強制;您只想好好上課那就上課,當個好老師也行,這邊學生娃相對淳樸,到課率長年高達90%以上很多,別講太深奧的專業知識,學生不一定能吸收得了;
五、……搜腸刮肚再說一個,興義市是世界級春城之一(中國大概只有昆明、興義等兩三個入選,數據來源百度),紫外線比昆明弱,四季較昆明分明。風景區萬峰林、馬嶺河峽谷就是城市組成部分,學校新校區就在馬嶺河峽谷風景區邊上,空氣質量長年排貴州省第二。還有啥?噢對了,牛肉便宜35元一斤現宰現殺不注水。
其他沒了。
 總結起來,就是興義是個適合養老的地方,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是個不會出現“過勞史”的工作單位,而且您想做學問就可以快快樂樂做學問,只問耕耘不求收穫。
如果覺得可以接觸了解一下,請聯繫文傳院雷院長:18185997565。
- 完 -
 小編簡單劃個重點:
學校一般,交通一般,待遇一般;
評職稱容易,壓力不大,牛肉便宜,適合養老。
  回應
10w到15w科研經費~ 打法叫花子哪~~
文學研究你是想上大型強粒子對撞機麼?
人情味濃的確是濃,但是這個條件看下來。誒,適合養老。有追求的話還是選別的地兒吧。當然語言學博士也不像理工科那樣沒條件就做不出成就,也不一定咯。

東北人才流失?瀋陽市長姜有為:去年接收7萬畢業生,人才回流態勢明顯
 
據北京青年報2018.3.20消息,面對外界關於“東北地區人才流失”的討論,以及二三線城市正在輪番上演的“搶人大戰”,曾經的工業重鎮瀋陽,正在面臨新一輪挑戰。全國人大代表、瀋陽市長姜有為表示,瀋陽接連出台多項舉措,希望在“搶人大戰”中占得先機。目前,新政效果顯著,瀋陽的人才回流態勢明顯。
  回應
廈門才是人才流失嚴重,廈門大學的學生都留不住。
瀋陽目前對於畢業生最大的吸引力是房價8000/平,2環邊上的新房也不過1萬左右。在北京月薪2-3萬生活可能都很累,想買房更難。在瀋陽月薪7-8千生活就很安逸了
知乎上最恨最愛東北的都是東北人
愛之深,責之切
恨之深,責之切

中央發文要求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
 
  2018.1.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意見》圍繞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高教師待遇地位,確保政策舉措落地見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578萬。與2012年相比,學前教育專任教師增加75.3萬,增長50.9%;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增加16.2萬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增加9516人,義務教育專任教師增加18.7萬人。
  師德師風 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
  師範教育 嚴控師範院校更名為非師範院校
  專業能力 逐步將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至專科
  教師待遇 鼓勵地方提高鄉村教師補助標準
  《意見》還要求,高等學校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本單位工資總額基數。對專職從事教學的人員,適當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在績效工資中的比重,加大對教學型名師的崗位激勵力度。幫助高等學校青年教師解決住房等困難。
 
英媒:中國人才流失“已看到盡頭”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2018.2.28:隨著投入獲得回報,中國人才流失狀況看到盡頭 多年來,在依舊處於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領域,中國的年輕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向西方大學流失,即便該國對其到2050年“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大舉投入也曾無濟於事。但如今在中國主要科學基金機構的負責人看來,該國遏制其人才流失的努力正在奏效。“就在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仍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但目前是每7人中有6人回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主任楊衛(已於近日卸任——編者註)表示,中國的“人才流失狀況幾乎已經結束。”
  楊教授表示,這種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從國外回到中國工作的科學家增多和國內大學(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動。“我們每年招收的博士生正越來越多——約7萬人——因此擁有龐大人才庫”,他說。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200強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的數量並列第6位,北大和清華都已躋身前30名行列。中國最近實施的“雙一流”工程,旨在使其42所大學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的戰略主要聚焦於理工學科,NSFC的預算資金已從1986年剛創立時的1800萬元增至去年的286億元,如今每年處理20萬項經費申請。楊教授表示,他在擔任NSFC領導人5年期間經歷過多種“意外”。“第一種意外是過去5年來獲得(該機構資助)經費的人員遠比以前年輕”,他說,“在那些通常向所有年齡段放開的科研項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成為主要負責人。”
  第二種意外是現在中國“與所有國家的國際合作增多。”NSFC每年劃撥11億元用於國際合作和研究交流項目——是10年前的8倍——以幫助中國與美歐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競爭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更多的國際合作,也體現在中國科研人員如今發表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楊教授表示,“國際合作正在提高中國的學術影響力。”
  隨著北京著眼於打造現代知識經濟,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沒有表現出任何放緩跡象,相信這也將進一步改善人才外流的狀況。
 
丁仲禮院士:應提高研究生、博士後收入
 
2018.3.17晚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院士在人民網強國論壇接受訪問,提出要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收入等建議。
  2017年我國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但和數據相對的則是不少一線科研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並不高。丁仲禮說:“ 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研究生、博士後的收入較低,應該讓他們多參與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主力。今後,要建立一種機制,讓科研經費更多地投入到一線年輕人身上,讓向人看齊的概念得以實現,改變科研經費向物看齊的現狀。”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博士後收入水平基本上同其整體實力及科技水平相對應。以下是根據網上的數據對各國博士後的收入水平的大致盤點:
  如瑞士、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科技強國的頂尖機構,博士後的年收入在稅後4萬美元(約25萬人民幣)左右,高的可達5-8萬美元 。瑞士的博士和博士後工資非常高,博士後每月平均工資6千瑞士法郎(約4萬人民幣)。
  日本、美國、瑞典、挪威、香港、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數機構,以及德國的洪堡獎金等,博士後的收入基本都達到稅後約3-4萬美元。
  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國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博士後年收入也在稅後2.5萬美元左右。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新加坡、台灣,以及東歐的一些國家,博士後年收入水平約為1.9-2.5萬左右。
  中國的博士後收入隨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近年來有大幅提升,如北京的博士後年收入據統計已達到20萬人民幣左右。但綜合來看,距很多高水平國家尚有差距。
  回應
 我現在在讀博士,每個月只有2100塊國家補貼,周圍碩士畢業工作的同學很多都可以拿到10k左右,等到畢業以後從事科研工作,月工資差不多四五千的樣子。要不是我自己有愛好,我是不會做出這樣選擇的。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米國研究生(碩士、博士)在校學習期間不是領薪水的正式員工,除了獎學金助學金外沒有其他正規收入,特別是碩士生大部分都是根本沒有任何獎助金的(校外校內兼職的不在此列),理工博士生則通常會有助研金。而博士後則是一份正式領薪全日制full-time工作(雖然有年限限制)。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後正式全日制工作的初始起薪如何以及年增長率如何。另外在米國的學校做博士後的薪水與在企業工作比較起來是相當低的。
  我在美國求學就是做生科的,還算有點發言權。首先不要跟瑞士比,這個國家多富先不說,你知道這月薪4萬有多少被收稅嗎?說不定7成都被當稅收了。其次,我國現在博士待遇跟美國比差不了多少,美國每個專業博士工資不同,文科不到兩千一月,理工科兩千多一月,助教一月兩千多,但是只發10個月的工資,畢竟暑假沒課教沒工資,而且工資水平依地區不同而不同,以上工資水平是在東西沿海人多的地方,中西部工資水平每月會低幾百刀。博後國內基本已經要碾壓美國了。美國博後工資有NIH制定,現在的標準為年薪5萬多,不到六萬,而且住房神馬的要自己解決;國內博後工資至少一月一萬,文章發的越好工資越高,我知道的有甚至一月2萬的。雖然根據匯率計算美國工資還是高,但要考慮稅收生活成本等很多問題。現在國內很多非一流大學為了招攬人才工資給的很高,但是千言萬語一句話,沒有好文章沒實力也吃不來高工資。我覺得更多地要關注國內本土博士人才,做得好的也要給高工資,比如獎金抽成什麼的,待遇要跟留洋博士同等化,這樣才有利於本土人才培養,如果搞學術崇洋媚外,那工資提的再高也沒有本土派的蛋糕一點用也沒有。

“科學家待遇不如娛樂明星”,今年起政府就來解決這個問題2018-04-12觀察者網
 
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
  這兩句話鼓勵了很多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學者和專家。
王湧天,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一個近300人的長江學者微信群裡寫下:“請注意今天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大利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大家都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科技轉化的核心是“走出來”和“迎過來”
2008年以來,我國當年發表的SCI論文數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二,科技論文引用數也從世界第九位穩步提高到目前的世界第三。
2012年我國專利的總申請量達到世界第一,而國際專利的申請量也在2017年達到世界第二。
可  以說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科研大國,在理論創新上屬於世界第一梯隊中的佼佼者。在應用和設備開發中,我們也有BAT和華為這樣的科技龍頭企業提供科技產品。問題在於我們很難說清楚世界第二的理論創新中有哪些十年內可以變為中國未來企業市場製勝的法寶,也很難說清楚比國家科研經費的總和還高的企業研發投入有哪些可以為理論研究提供助力。相關學者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科研生產“兩層皮”。
  破解兩層皮,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關鍵就在於科技成果的立項和轉化。筆者認為其關鍵在於如何使高校科研人員走出來,同時讓企業研發人員有機會“返回”高校,為未來企業培養人才,讓科技創新更貼地氣。
...
因此要實現成果轉化,科研人員必須走出來,寒武紀科技公司就是一個好的嘗試。寒武紀科技的早期技術團隊幾乎都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團隊成員走出來以後2017年A輪融資獲投1億美元,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
...
寒武紀的這種優勢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企業對先進技術研發投入和後備科技人員培養的欠缺,而負責培養人才的高校卻很難得到來自企業的信息。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那麼多大科技企業中,筆者只見過英特爾、華為和騰訊編寫的高等教育課本,而其中華為和騰訊編寫的書數量還只有幾本。企業人才不回流高校,學生就很容易出現“教的全沒用,用的都沒教”的現象。
  回應
 這個必須改變,娛樂明星憑什麼收入超過科學家?核心問題是社會價值取向問題,價值引導問題!
 提高科學家待遇是必須的,但想讓頂級科學家的收入超過頂級明星真的很難,除非頂級科學家本身就是頂級企業家。再者明星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中的極小部分,明星的收入雖然畸形,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市場機制。而科學家很難因為市場機制提高收入,因為很多意義影響深遠卻基礎性的研究工作短期內根本就沒市場。
 正是因為你後面說的原因,所以不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啊。資本主義把娛樂明星,律師等等超高收入,都是有目的的,但這目的卻不符合正常人類社會的需要,不能因為這種現象存在就成了理所應當。
 娛樂明星收入超過科學家很正常,反之就成了怪事。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種現象。娛樂圈的明星要是收入超不過科學家等精英,那是社會等級的極度苛刻。不讓娛樂明星的收入超過科學家,那麼是減少娛樂明星的收入還是提高科學家的工資?大家想過嗎?誰受得了公共財政一直支付幾位精英上帝般的工資?民國大師也沒這麼幸福的好吧!把娛樂明星的收入減到無法超過科學家,你指望娛樂界人士還有什麼工作積極性?整天累個半死取悅大眾,免不了還要陪權貴們吃個飯、約個炮,身心懼疲還掙不了幾個子兒,這還有人性嗎?科學家的收入是理性支付的結果,娛樂明星的收入是衝動支付的結果。人類社會要是冷酷到連沖動都沒有了,那還叫什麼人類社會?
http://www.guancha.cn/yupengkun/2018_04_12_453430.shtml

流浪博士落腳大陸三年 不愁收入才敢跟女友求婚2018-04-109聯合新聞網
 
今年38歲的劉芝慶,在台灣處處不順,即便從來沒到過湖北,但湖北的大學願意錄用他,他義無反顧就去了,有了固定收入,才終於敢結婚,看來也回不了台灣了。
我是台大歷史系碩士、政大中文系博士,但在我2013年畢業到2015年去大陸的這兩年,我的人生就是一直不斷求職與四處兼課,是一段看不到出口的歲月。我總是想起李敖當年的那段話:「我們就像是玻璃窗上的蒼蠅,前途光明,但是沒有出路。」
  我23歲退伍後才考上大學,也在那時候才找到人生方向,一路花十年把大學、碩士、博士讀完,當初的目標就是想要當老師,本以為畢業後我可以到大學貢獻長才,得到的卻是一路失望。
  北部、東部到處兼課 勉強月入三萬
我被很多學校拒絕過,進不了學校當正職,我只能一直兼課。我開車跑遍了台北、桃園、宜蘭甚至是花東地區,一個月月薪也只剛好三萬,寒暑假還沒收入。
  但能有兼課機會,我已經非常感謝當年老師們的牽線幫助,相較之下,其他更慘的流浪博士,相信更多。
  美國經濟學家有做過一個研究,有些人看起來有車有房,生活很不錯,但其實每個月收入都剛剛好而已,只要有一點點意外,例如這個月車子壞了,下個月就得舉債過日,我那時的人生就是那樣,一種走在鋼索上的感覺。
  所以有師長認識在湖北經濟學院任教的老師,問我要不要去,我義無反顧直接答應。
  我永遠忘不了,我回到家和媽媽說我要去大陸,她默默無語地背對著我,只說了一句話,「早料到有這一天了。」連我媽媽都看透,我在台灣實在沒有機會。
  我永遠記得,2015年9月坐飛機過去時的徬徨。我對那邊一無所知,完全沒有朋友,只知道去了,可以有穩定的薪水。一開始年薪約台幣70萬~80萬,不算高,但相比兼課好太多了。
  才來三年,職稱已是副教授等級,薪水已是台灣教授等級,年薪破台幣百萬。大學還提供住房,房子約30坪,還有機票報銷、醫療費,甚至幫忙台灣家屬找工作。
  去年,我終於結婚了。我們交往了七年,但我是流浪博士時,完全不敢想結婚,我一個月賺三萬,怎麼請岳父把女兒嫁給我?

工程師、醫生、作家轉賣小吃,台灣窮到只剩下“小吃業”?2018-02-02 觀察者網
 
台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佈民調,高達六成民眾對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拼經濟表現不滿意,其中兩成七的人更是“強烈不滿意”
台經濟增長主要只靠內需撐場,不少人紛紛轉戰這塊市場。
對此,台灣財經作家狄驤在《商業周刊》撰文感嘆,近來聽到見到太多朋友,包括工程師、醫師等轉戰餐飲小吃業,“難道台灣真窮到只剩下'小吃業'?其他行業都要滅絕了嗎?”
  根據台財政部門先前統計,住宿餐飲業2016年開業比重達10.9%,連續5年超過1成,但歇業比重高達7.3%,在8大主要行業類別中首稱冠。
  狄驤說,台灣勞工低薪、過勞問題嚴重,加上外資又不來投資,逼得許多人才放棄半導體學術研發等夢想,“小吃現在就像是台灣經濟垂死的最後一口氣,當這一口氣嚥下後,台灣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全文如下:......
  回應
 台灣教育改革20年,除了培養出一代天然獨之外,最大的收穫就是遍地大學生,碩士博士一大把,這些高學歷的所謂人才,絕大部分是沒人要的台灣文學專業,傳媒專業,律師專業,政治專業,哲學專業...這些人目光短淺外加自傲自大,既找不到出路,又不願自降身價,所以台灣的現狀是花高價請外勞來採茶,自己的人都想乾一些乾淨體面的工作,在所有服務業中,乾淨體面的工作只有西餐,咖啡,雞翅這些工作了,大家一擁而上,錢不重要,小確幸就好。
 記得大腸花之時,一大批台灣黨工到大陸論壇來各種解釋,是反黑箱,不是反中,當時連韓娛貼吧都有台灣發各種貼辯解。台灣人小聰明有,大的戰略思考上不行,根本不明白服貿對於台灣的深遠意義。台灣像朱雲漢那樣眼界的學者少,而且也改變不了台灣人,提升不了台灣人。

台灣科學家 入選陸千人計畫!李湘盈幹細胞研究有成遭延攬2018.2.9旺報
 
台灣科學家李湘盈憑藉在幹細胞方面的科研成就,入選第13批中國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青年專案,隨後進入北京大學工作,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湘盈2003年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之後到美國做血液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2017年夏天,在博士後科研階段即將結束時,她在波士頓遇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吳虹,意外取得一個到北京工作的機會。
 科研支持度 北京較大
李湘盈主要科研方向是血液細胞發育跟一些相關的血液疾病的機理,研究造血幹細胞怎樣一步步地分化發育成不同的血液細胞;她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研發了一個可以在體外造血的技術,作為細胞治療的平台。
 比較兩岸的科研環境,李湘盈表示,北京近年來對科研的支持力度比較大,畢竟人才是全世界的資源,沒有地域限制的;做科研需要好的土壤,哪裡有好的土壤可以支援她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她都願意去那個地方。
 一名在北京大學就讀博士班的台生也說,感覺近年來到大陸發展的人才變多了,大陸正在積極推動國家建設,需要各方各面的人才,台生有文化和語言上的優勢,自然受到大陸科研學術單位的青睞。
 小靈通 千人計畫
大陸從2008年12月起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畫,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用5到10年時間,在國家重點創新專案、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央企和金融機構、高新區,重點引進並支持一批海外高級人才回陸創新創業。至今,該計畫已分14批引進超過6千名高級創新創業人才。
 
陸磁吸人才 窮台正發酵2018.2.9 旺報 宋秉忠
 
有人說:綠營執政後,大陸實施「窮台」戰略,不讓陸客來台觀光、不來台灣政策採購。但大家卻忽略了一個最厲害的「窮台」現象,而且不是大陸官方有意為之。
 海協會某高層在上海與區級官員座談,希望該區政府協助台灣人才就業,一位區政府官員豪氣的說:光是我區基層衛生單位就需要超過1萬名醫護人員,歡迎台灣醫護人員來就業;海協會高層見此連忙出面打圓場:可以招聘一些醫護人員,但別把台灣的醫護全挖光了,否則台灣同胞看病找不到醫生和護士。結果全場哄堂大笑。
從大學財經教授到半導體工程師,從好老師到好學生,大陸為了科技發展從全球廣徵人才,台灣人有文化和語言上的優勢,大陸企業、科研單位、大學自然也喜歡用台灣人才。
 面對大陸對台的「人才磁吸」效應,我們不應該用「台籍陸生」這頂紅帽子去嚇台生,而是應該反思:大陸對台生的吸引力到底是什麼?台灣能怎麼做?
 在與大陸搶人才方面,香港政府比台灣政府想得更遠、做得更有魄力。幾年前,香港各大學先是以獎學金及國際化教育環境,搶走不少北大、清華的狀元;接著又開放在港大的大陸畢業生,只要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取得香港居留證。
 反觀台灣,我們在留住台灣好學生、吸引優秀陸生上,有過什麼創舉?
 
麵包加大餅 吸引天然獨台青2018.2.11中國時報
 
從「體驗式交流」到「三中一青」乃至「一代一線」,如今大陸再度祭出「同等待遇」政策,背後除彰顯大陸涉台政策工作,已逐漸從過去「鼓勵」方式,轉為拋出實質的「麵包大餅」;除寄望以更務實誘因,吸引台青登陸,更是瞄準台灣「天然獨」族群,希望透過「同等待遇」打進「天然獨」心坎。
 大陸近年對台政策圍繞「如何吸引台灣青年登陸」,只是無論是「體驗式交流」或是「三中一青」等政策,基本上都還是採取「鼓勵」做法,以各類文化訴求、兩岸青年交流,來增強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向心力。
 上述做法並非全然「打水漂」,過去幾年也吸引不少台青赴陸創業,一定程度上夯實兩岸民間交流基礎;但對所謂「天然獨」族群的台灣青年而言,總不免有些「隔靴搔癢」,並沒有過多吸引力。
 面對上述難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開出的新藥方,便是「同等待遇」,而河北、福建近期陸續出台給予台灣民眾「同等待遇」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同等待遇」並非新鮮事,過去幾年在大陸的台商族群,就一直希望大陸能落實相關政策,只是過往要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要麼就是流於形式,讓台商及台青,總是「看得到吃不到」。
 北京當局祭出「同等待遇」的政策顯然並非「盲目出招」。相關政策提出,翻轉過去大陸對台政策多以「鼓勵」為主,缺乏實質誘因問題;這種「麵包加大餅」政策,讓部分「天然獨」的台灣青年,確實心動不已。
 不諱言,隨著大陸越來越多省分祭出台「同等待遇」的政策,對台灣青年的磁吸效應也將進一步擴大;只是「同等待遇」所挾帶的實質經濟效益,能多少程度打進更多數「天然獨」台青心坎裡,恐怕是北京當局在乎的。

國台辦今發布31項惠台措施 推大陸同等待遇2018-02-28聯合報 
 
大陸國台辦今天印發《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台商經營、以及台灣民眾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推出31項具體措施,未來台灣人才可參加大陸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及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申請參與大陸「千人計劃」,並對對台灣圖書進口業務建立綠色通道,簡化進口審批流程。
  大陸國台辦官網今天發布文件,為深入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關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想法,大陸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並與相關部會推出31項具體措施。
  在提高台商待遇部分,大陸提出台商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大陸支持台商到大陸投資設立高階製造、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企業並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相應享受稅收、投資等相關支持政策。官方還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台商,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設在大陸的研發中心採購大陸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等優惠政策。
  此外,台商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可公平參與政府採購、也可通過合資合作、併購重組等方式參與大陸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農業方面,台商農業可與大陸農業企業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農業支持政策和優惠措施。服務業部分,台灣金融機構、商家可與中國銀聯及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依法合規開展合作,為台灣同胞提供便捷的小額支付服務,台灣徵信機構也可與大陸徵信機構開展合作,為兩岸民眾和企業提供徵信服務。此外,台資銀行可與大陸同業協作,通過銀行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在大陸註冊的獨立法人,可帶頭或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享受與大陸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同等政策。受聘於在大陸註冊的獨立法人的台灣研究人員,可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申報,享受與大陸人員同等政策。對台灣知識產權在大陸轉化的案件,可參照執行大陸知識產權激勵政策。
  在人才政策方面,台灣人才除了可報名參加大陸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外,台灣專業人才還可申請參與大陸「千人計劃」,在大陸工作的台灣專業人才,可申請參與「萬人計劃」。台灣人才還可申報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各類基金。
  在文化方面,大陸對台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而且大陸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台、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圖書方面,大陸將對台灣圖書進口業務建立綠色通道,簡化進口審批流程。同時段進口的台灣圖書可優先辦理相關手續。大陸將支持台灣文化藝術界團體和人士參與大陸在海外舉辦的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節)、歡樂春節等品牌活動,參加中華文化走出去計劃。而符合條件的兩岸文化項目,可納入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項目資源庫。
 
惠台31條措施的牛肉上桌了2018-04-12  經濟日報社論
 
就在10日博鰲論壇蕭習會的同一天,廈門市公布了31條惠台措施的60條配套細則。在蕭習會上,前副總統蕭萬長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希望儘快推出惠台31項措施的具體實行細則,且須確實的落實執行。不論是套招還是回應,都不能不正視習近平的超強執行力。兩岸在這一回合攬才留才作為的競逐,蔡政府又再次顯得被動。
  在2月底大陸官方提出31條惠台措施時,行政院確有一些回應,並特別將之正名為「對台措施」,不是「惠台措施」。不過,對企業和人民而言,管它是對台還是惠台,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實在的牛肉。因此,在惠台31條公布後,儘管大陸媒體或台辦機構持續梳理在施政面已經落實的政策,各方關注的焦點仍然放在大陸各地方政府將之具體化的配套作為,並同時觀察蔡政府的回應行動。這是蕭前副總統向習近平表達的重點,也是廈門60條措施的意義,代表了惠台31條是實在的牛肉,不是個華麗的掛飾。
  惠台31條的一大重點是放寬多項台灣人民赴大陸考試、工作的限制,例如允許台灣人民參加134項技術人員考試及執業、金融人員赴大陸考試時,只要通過大陸相關法規考試,不用再參加專業考試,以及可申請大陸國家重點科研計畫等。廈門市政府則把這些開放更為具體化,例如延攬台灣特聘專家,每年給予特優人才約新台幣140萬元補助,最高可到新台幣700萬元;每年提供台灣人5,000個就業和實習機會;合格教師可在廈門各級學校從事音樂、體育等教學。
  按照對岸說法,這60條措施中,惠台31條已完全落地,涵蓋了台灣民眾在廈門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居住生活、就醫交通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雖然這些只在廈門地區適用,但因其開放層面廣、具體優惠多,對台灣企業和人民的吸引力更大於惠台31條;未來其他省市若一一跟進,對蔡政府的壓力也更大。
  惠台31條初公布時,行政院大動作召開記者會,以「壯大台灣、無畏挑戰」說明政府策略,提出「四大方向、八大策略」因應。四大方向包括優化就學就業強化留才攬才、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優勢、深化資本市場及強化文化影視產業。其中,第二、三項是本來就應該做、也已經在做的;最受關注的是第一項留才攬才,尤其是提升學研人才獎勵,才是切題的回應。然而,其中又有不少作法已在實施,例如高教深耕計畫中的成立65個卓越研究中心、擴大彈性薪資方案、推動玉山計畫等,只是進展有限、成效不顯。
  真正對台灣高教人才有實質助益的全新項目則有兩項,一是提高國立大學教授薪資之學術加給10%,另一是調高計畫主持人費用5,000元。依目前國立大學教授學術加給約5萬元計算,10%大約是5,000元,加上計畫主持人費用5,000元,合計每月可增加1萬元,可能是對大學教授最直接的幫助。如今廈門60條一出,硬是把這兩項實質增加學研人才收入的作法比了下去,儘管學術人才的價值並非如此簡單的稱斤論兩,離鄉背景西進工作也是苦事,但所得水準畢竟是價值衡量中的一項,而且是重要的一項,又怎能視若無睹。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時間早、規模大,與台灣產業的連結也深,這次惠台31條在產業開放方面,或許對某些產業有利,但對台灣經濟的直接衝擊較小;真正關鍵的是對台灣技術、專業人才的磁吸效應,進而導致核心競爭力的流失,也是政府最該關心的事,並應更為謹慎而全面的因應,而非僅是拼湊出一些口惠不實的政策。台灣是一個自由的國家,人才是會流動的,廈門60條進一步證明大陸對台吸力攻勢的連綿不斷,如果政府仍對於建構攬才留才的優勢環境顯得無能為力,促使人才大量出走,那將是台灣長期發展的真正災難。
 
華盛頓郵報:台灣人才外流 大陸招賢納士2018-04-15 聯合報 
 
2012年,英國牛津大學商學院創立的商業顧問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在他們調查的46國之中,台灣的「人才赤字」最嚴重,最近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這個結論到現在仍正確。
  大陸的經濟發展比台灣好,去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接近7%,遠高於台灣的2.8%。
  雖然在某些產業中,台灣的人均收入遠比大陸高,台灣為2萬4000多美元,大陸則不到9000美元,但在兩地都工作過的人士說,大陸的薪水可能高達台灣的二、三、甚至五倍。
  這些人士說,大陸經濟成長更快、市場更大,所以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升遷也比較快。官方統計顯示,台灣1100萬勞動力中,有72萬離開台灣謀職,其中超過半數去了大陸。專家說,實際數字更高。

調查稱逾四成台灣大學生願赴大陸發展或因台月薪低2018-04-14 中國新聞網 
 
據台灣《聯合報》報導,香港城市大學最近對台港兩地大學生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香港受訪者六成二考慮離開香港到別處工作,台灣大學生中有近四成六的人表示願到大陸發展。分析指出,台灣雖然稅收和物價低,但月薪也相對較低,故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考慮到別處發展。
  回應
來搶我們的就業機會了,願做黴國奴日本狗的,就在彎彎繼續丟人吧

願赴大陸就業、念書 創8年新高2017-11-19 聯合報系民調中心
 
本報兩岸關係趨勢調查發現,民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仍以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為主流,且比率由去年的四成七回升為四成九,另一方面,主張急獨和緩獨的人由去年的三成一降為二成四,一年來少了七個百分點。此外,四成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都創八年來新高點。有七成二民眾認為大陸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二成不看好大陸成為世界最強盛國家。
 
台灣教授為何低薪? 李茂生點出原因「已經沒救了」2018-04-24聯合報 
 
台灣教授薪資低不利攬才,台大經濟系今年徵專任教師「全軍覆沒」,發3張聘書,卻沒人來;台大財金系、清大財金系今年也都給出1張offer,全部「槓龜」。對此,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表示,台灣教授的低薪狀態,根源於廣設大學以及均一薪資,大學教授一大堆,不同工但同酬,再加上政府長年不願意面對現實,不從事改革所致。如今已經病入膏肓,也只能用江湖郎中的療法,什麼彈性薪資,什麼玉山計畫來補破網,不能發揮效果是理所當然。
 李茂生在臉書指出,其實在公教年改開始的時候,他只是怨嘆為何那麼早啟動,以及抱怨為何砍大學教授砍得這麼凶,但是不會感到意外,也不會去上街頭,終究早些年看過日本友人被砍得哇哇叫的情形,心中早有準備。
 對於這種困境,到底要如何才能解決?「抱歉,已經沒有救了」,他說,只能說低階有低階的過活方式,死不了人的。現在他只能期待政府能夠善用節省下來的錢,將之用到刀口上。問題是真的能夠期待嗎?
 「我覺得主政者還在那兒想重振經濟、再現奇蹟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李茂生指出,好好地打好基礎,解決低出生率問題,然後規劃個低調的、不要那麼悲慘的人口老化對策,這樣就可以了。至於將來是否能夠再振雄風,真的是天知道。
 他說,不要說他魯蛇心態,也不要說他唱衰台灣。將錢集中到高端階層,縱然能夠成功,所得分配一定會不公平,人口愈來愈少,但低階層人數只會愈來愈多。
  回應
台灣的自由民主有吸引力.
對外來人才有吸引力的是錢,不是自由民主。 
 
惠台措施奏功 天然獨轉理性統2018-04-24旺報 
 
台灣競爭力論壇昨日下午舉行國族認同記者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認為,台灣內部認同因形勢變化而變化,認同改變也代表陸方的軟硬政策起到作用。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龐建國對民調表示,在台灣「理性統」的聲音正在逐漸上揚,而「天然獨」在太陽花學運達最高峰後,即開始往下滑。
 朱松嶺指出,大陸惠台31項措施與軍演發揮出效果,台灣民眾認識到可藉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有關民調結果指出,86.7%的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是否預示大陸對台政策會特別著重在文化同根上,朱松嶺強調,十九大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即有弘揚中華文化,兩岸心靈契合的論述,相關政策也在出台。他也說,台獨勢力挑起兩岸爭端,誤導台灣民眾,台獨應要有所克制。
 龐建國則認為,「兩岸一家親」仍可作為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訴求,若是惠台31項措施做得更精細,台灣青年世代「天然獨」的傾向,越可以轉化為不恐中、不反中的「理性統」。針對泛中國人認同上揚,龐建國分析,太陽花的學運正在退潮,箇中原因在於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沒有能力化解兩岸僵局,「維持現狀」反成蹉跎時間,兩岸消長愈趨明顯。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分析,民調結果顯示出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厚實,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失去民心;面對大陸釋出的惠台措施,磁吸效應不斷增強,民進黨政府難以維持現狀,影響台灣未來發展既廣且深遠。

【新圖博館】 :如此的天然獨
(一個惠台31條就戮破太陽花神話,口說愛台實則賣台,真是「如此的天然獨」!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25493

【新圖博館】 :卡管失敗
 
[卡管失敗又如何?台獨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奧步可多?

如此的知識分子/教授治校/大學自治,會比本實然觀下述還多嗎

  台灣教改失敗了又如何?在台獨眼中只要能達到文化台獨之目的(畢竟國際現實不可能搞法理台獨)、是可不擇手段的(如其名言「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標準:台獨」),故見李陳蔡政權在島內肆無忌憚地:去中國化/搞台獨化,從上街頭砍老蔣銅像頭/拜日本人銅像頭,到教科書上大減中國典雅文言文/新增台日平庸文言文、大減中國史觀內容/大增台獨史觀內容、丑化明鄭滿清國府之治台/美化荷日之據台,再到教出太陽(大腸)花等反中獨(毒)生/台大只能選出綠獨校長(教改時宣稱「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的叫獸此時失聲了)……罄竹難書。
  台灣教改之失敗,更表現在知識分子(公知)的雙標: 宣稱要解構(國民)黨(中)國結構、結果是建構(民進)黨(台)國結構,如同(國民) 黨政軍是退出了校園/媒體、(民進)黨政軍卻進入占據校園/媒體。這些邪者叫獸宣稱:國家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新聞(宣傳)等部都應廢!但在台灣意識、傳統威權遺習、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蔡政權的台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台灣教改會失敗(本館《台灣共犯體》1995.12.2早已析判教改將敗),除了古今「台」外共同的應然教改理想、違背了實然教育人性,人的才智演化是常態分配:左/右兩端的天才/劣才各約一成、中間多為庸才(故台灣教改前聯考和德港星大學升學率二三成合理/大陸五成尚可/教改後台灣十成連零分也可上大學荒謬),但源自法國盧梭/美國杜威的各種浪漫/人文主義教育觀、卻把所有學生當天使教,徹底地寬鬆/減負/素質/快樂等學習之結果,自然是天才突出、但不少庸才變不堪用之才、就整體社政經而言是利大於弊得不償失的(這或許是民主精英之陰謀、庸才好當選奴),幸好大陸的減負/素質還只是試點、畢竟二千多年前的中國首位教育家孔子早已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材施教」,連百姓都會背《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雖是應然之希望但仍知實然是)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西方的民主和教育大師卻「逢民之惡」(對比於中國士大夫的「逢君之惡」、明/庸/暴君之比例約天/庸/劣才)。]
  相關新聞
教育部「卡管」4個月 2018-04-27確定「拔管」 要台大重新遴選校長
管中閔現身台大感謝師生力挺 到場簽「爺們T」
潘文忠辭官  吳茂昆上任一周就拔管 位子從此安穩了?千古罪人!(回應:拔菜!) 
吳茂昆說謊 東華4.27開專利委員會 吳茂昆學生認「赴美申請專利未報備」
東華教授赴監院 籲撤換吳茂昆

難怪會如【台才中用】詩所諷:
 
奇怪耶
自古以來
人才高處爬
古代封建中國
南蠻楚材被晉用
現代民主美國
全球人才被美用
為何自由中國的台才
反被共產中國所用呢
 
李陳二位總統鎖國了廿年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驅使台才被中用
兩岸開放後
由下而上的紅眼民粹
見不得人好的紅眼症
殺紅了紅眼島的肥貓
逼使台灣人才往中逃
 
所言極是
流浪博士眼紅其指導教授
占著茅坑不拉屎領雙份薪
名教授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健保病患眼紅其主治醫生
動不動控告醫生醫療糾紛
名醫也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
arrow
arrow

    阿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