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基本所得」是館長的「邏輯邪」,不料是早已有的「烏托邦」!
是嗎?那就貼些相關資料,並聯貼〈中國社改〉〈中國醫改〉〈中國教改〉。
另參【圖博館】: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 末代健保 二馬二健保二後果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健保邏輯:邏輯邪63/66
人的健康私欲無限
醫技愈進步醫費愈貴
公營績效一般不如私營
故
即使健保績效依國際專業評比:官優(如行政費比)民劣(如醫療浪費)。
台灣健保不論如何開源節流,絕不可能滿足民粹所幻想的俗夠大碗。
除非末代健保(錢還保戶自管,看不起病者才由健保負担)其餘只能苟活
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
這回絕非戲(謔評)論
而是有理性專業事實之依據
不信,瞧下阿楨如何看美國公視(PBS)製作的【評鑑全球健保】節目:
臺灣:台灣健保的行政管理成本全世界最低、不到2%,是國際公認小而美的模範,也是各國來考察取經的對象。但考察者多不知,雖有健保IC卡管控,仍有全球最嚴重的醫療浪費,而且是無藥可救的民粹型浪費!
美國:健保私營,有四千七百萬人沒有醫療保障,每年還有數十萬人因醫療費用破產。但全球最昂貴的醫療系統,卻產生全球最進步的醫療科技,又迫使各國健保因醫技愈進步而醫療費用愈貴!
英國:健保費大概是美國的一半,全民都有健保,但是醫療等待時間過長!
日本:健保用了國內生產毛額的8%,日本人平均壽命全世界最長,嬰兒死亡率則是全世界最低。但日本醫生和臺灣一樣,都因待遇低、過勞和訴訟風險而出走!
德國:人人享有健保。健保制度不光是涵蓋基本醫療,還包括心理衛生、牙科費用、視力矯正等,甚至還有另類治療的給付,德國人做水療可由政府買單!但德國健保不是台灣的中央統一健保制,而是俾斯麥式傳統的產業工會制,較能兼顧公營和私營之利!可惜理盲又濫情的呆歹灣人,缺乏德意志人之理性意志,只會兼得公營和私營之弊!人人多想貪健保便宜、少繳健保費,搞到二代健保,不易收到利息、股票股利、租金、兼職、執行業務收入等所得之補充保費!(即使有「家戶總所得」制度,也會像避稅一樣逃費),只能苟活、屆時又要再搞三四代。
北京醫改一周年曬“成績單” 節省醫藥費60多億元
從2018-04-08開始,北京市正式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改革一年來,“成績單”如何?根據北京衛計委的數據,改革一年來,北京三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較上一年減少11.9%,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得到緩解,已累計節省醫藥費用60多億元。
根據改革方案,北京市全面取消了行政區域內3700多家醫療機構的藥品加成(不含中藥飲片),統一實施藥品陽光采購;設立醫事服務費取代原有的掛號費、診療費,並對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進行了規範調整。
改革一年來,三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較上一年減少11.9%,二級醫院基本持平,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診療人次累計達到近8000萬人次,比上一年淨增1200餘萬,增長了16.1%,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25~30%左右。
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扭轉了十多年來基層診療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得到緩解。與此同時,醫院副主任、主任醫師的門急診人次分別減少9.7%和25.5%,患者選擇專家看病更加理性,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所緩解,有限的專家名醫資源能更好地服務於危重急難患者,並延長了醫患溝通交流時間。
新的醫療機構補償機制有效發揮作用。新設立的醫事服務費在改革啟動後的第四周即可置換原來的掛號費、診療費、藥品加成收入。
醫療機構收入在總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結構得以優化,含金量提高。與改革前相比,醫療機構可支配收入總體趨好,公立醫療機構對藥品收入依賴了60多年的舊補償機制在首都已不復存在。
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和效率出現可喜變化。住院醫療服務更多向三級醫院集中,改革一年來,三級醫院出院量達320萬人次,增長2.7%,三級醫院的住院服務優勢更加明顯。平均住院日8.6天,與上一年相比減少0.7天,相當於過去4至5年才能取得的改進幅度。門急診患者則向基層機構分流,一、二、三級醫療機構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導向和目的。
醫療費用增幅下降
改革以來全市醫藥費用僅增長5%左右,為2000年以來費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計節省醫藥費用60多億元。藥品陽光采購金額累計624億元,節省藥品費用55.1億元,僅藥品陽光采購一項措施就使得藥價整體下降8.8%。
改革一年來,全市二三級醫院藥佔比已從改革前的43%下降了九個百分點。
醫保患者負擔平穩,困難群眾得到有效救助。改革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將社會救助對象的門診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從70%調整到80%,門診救助全年救助封頂線從4000元調整到6000元,住院救助全年救助封頂線從4萬元調整到6萬元;重大疾病救助比例從75%調整到85%,全年救助封頂線從8萬元調整到12萬元。社會救助對象門診、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範圍內人均負擔均減少了30%左右,緩解困難群眾就醫負擔。
此外,改革規範調整了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並納入基本醫保報銷範圍,其中規範了96個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較好地補償了服務成本,體現了中醫勞動價值,中醫藥特色發揮有了更好的支撐,發展基礎更好。
此外,通過規範醫療服務項目和收費,解決了一部分醫療服務項目收費顯著低於成本的問題,兒科、婦產科、護理、精神心理、傳染等部分短板專業得到發展支撐。
老年人醫事服務費減免
改革之後,各醫療機構改進預約就診服務,加強院內層級就診轉診,增加知名專家團隊服務。全市26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了“先診療、後結算”服務方式,對60歲以上老年人減免醫事服務費2665萬人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可在社區獲得105種常用藥品,開出2個月藥品長處方4萬餘張,減少了患者往返醫療機構的次數,節約了時間。
大醫院兩成專家號留給社區
記者了解到,今年醫改還在製定年度的工作方案,將重點從基層和機制兩個方面加大改革推進的力度。將加強全科的醫生培養,引進一批緊缺人才,定向培養100名鄉村醫生。大醫院20%的專家號源將留給社區,作為轉診的需要,鼓勵大醫院的醫生到社區去就診。
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質量,進一步開展基層薪酬制度改革的試點。完善醫院內部績效分配的方法,強化醫療機構醫生收入不與耗材、衛生材料的使用掛鉤,壓縮藥品和耗材價格,強化醫療機構的收入結構,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上漲,加強對醫藥費及大處方行為的監管。
超九成患者支持改革
...
在後續工作中,將持續完善公立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進一步做好醫療服務價格規範和調整,推動各級各類公立醫院舉辦主體落實投入責任,推進包括DRG在內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加強基層服務能力與激勵機制建設,每個區至少建設一個緊密型醫聯體,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以質量效率費用安全集約發展為導向的公立醫院績效評價機制,開展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深化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上漲,努力實現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回應
那是因為病人都被逼的自己去藥店買藥。因為藥佔比,現在公立醫院醫生都讓患者自己去藥店買藥,但藥店的藥更貴。公立醫院的藥費是節省了,但是私立醫院賺的更多了。
藥店的藥也有便宜的,但是患者不相信便宜的
北京的三級醫院,掛號費,普通的50元,主任級別80 元,專家100元,但是檢查費降低了,年前去手術,MRCP 400元,腹部增強CT也才四百左右,原來都要一千多。
這次藥改可是拿著清單,一個一個的對號,京津冀三地統一定價,醫院賣藥零利潤,而藥房還得醫院負擔日常消耗,肯定除了法律規定的醫院必須配備的藥房外額外的都取消,再怎麼說病人是一個群體,靠醫院發工資生存的醫生也是一個群體,不能把某一邊壓的太死。
四個矛盾:醫生希望待遇要高;病人看病希望藥費要低;政府醫保希望不亂花;藥廠希望藥價不要將太多。
怎麼才能將它們捋順呢??
醫生知道你有醫保都是使勁的給你用好藥
早應該這樣啦,把資源分多點給二甲和社區醫院,這樣才能有分流作用!我以前是經常去社區醫院的,問題在於不是醫生不行,看個感冒,抽個血,是醫生都能幹的活!問題在於衛生院的藥物跟大醫院沒得比,又不能存太多!所以醫生都是開方讓我去藥店拿的!好煩!
柳葉刀:中國醫療品質全球排名48,一年躍升12位
據央視2018-6-6報導,最近,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佈全球醫療品質和可及性排名,我國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1年上升了12位。
近年來我國麻醉、腎病、神經內科等專業,品質安全持續提升。麻醉技術應用人群從胎兒、新生兒到百歲老人,解決了“不敢”和“不能”手術的問題。麻醉相關死亡率約為12/百萬,顯著低於141/百萬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準,與發達國家的10/百萬左右相當。
腦卒中死亡率出現拐點,1994年到2013年男性腦卒中死亡率下降18.9%,女性下降24.9%。消化道出血、腦出血和腦梗死等16個重點病種和顱腦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等13個重點手術,診療品質指標穩中向好。
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到2016年的0.67%,實現連續3年下降。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門診、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22.0%和68.7%分別下降到8.7%和37.5%,下降幅度分別為60.1%和45.4%。
回應
中國醫療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典範,珍惜當下,以後難說了...
我媽這段時間感冒,去了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看病,照完x光後確診肺炎,醫生說一定要住院。...我說了這麼多廢話,不是想說國家的醫療水準如何,而是想說資料從業人員的道德水準有待提高,延醫現象十分常見。
很好奇你說的是廣州哪家三甲醫院?還求著你們住院?廣州的三甲醫院病床都得排號吧。編故事還是要符合常理好些,現在的人不好忽悠……
我真心覺得你的經歷不符合一般常理,三甲醫院都是缺病房不缺病人,我去三甲做手術,想多待幾天都不行,做完手術馬上趕你走,要你騰床位。你這啥醫院,三甲還缺住院病人?
世衛: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68.7歲 首超美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5-17在日內瓦發佈最新報告《世界衛生統計2018》。根據世衛組織資料,中國嬰兒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為68.7歲,首次超過美國的68.5歲。對比健康預期壽命時發現一個特點,在中國,日本,韓國和一些其他亞洲高收入國家,人們失去健康的歲月要比高收入的西方國家少。
最痛心!當兒科醫生都病倒了,很多人開始感受到醫鬧的苦果2018.1.25
2018年1月,一場全球肆虐的流感讓中國各個醫院裡擠滿了患者,然而,醫生們卻紛紛累倒病倒。
每年學醫的大學生越來越少,因為擔心醫鬧、收入不高還有眾人都知道的高飽和工作量,醫療行業正面臨嚴重的“缺乏新鮮血液”。
兒科是在這場流感戰爭中第一個“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個醫院兒科平均要排隊4小時;
深圳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3倍,不少醫生帶病堅持;
天津某三甲醫院甚至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大批家長在門口抱著孩子抱怨,“看病怎麼這麼難。”
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景象?因為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在越來越少。
醫鬧說:殺死那個醫生
根據《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截止2018年1月9日,中國有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其中經歷過語言暴力的佔51%,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都要發生27起暴力傷醫事件。
在兒科,這種現象尤甚。
.....
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每年中國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不僅新增醫生人數少,本身已經是兒科醫生的人也在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據調查,34%的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劃,23%的兒科醫生不確定。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更高,達到了41%。
或許有人認為,兒科醫生雖然面對的是“醫鬧”這樣的高風險,但對應的,他們的收入也高於平均。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僅為他們的四分之三。
36%的兒科醫生稅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24%。
美國醫生每天看30個流感病人,上一周白班,再拿著一周的休假和近12萬美金的月薪,還抱怨累;中國的醫生一個上午就要看50個孩子,一天下來要看上百個,拿著2500塊的月薪,操著12萬美金的心。
錢少,事兒多,還有生命危險。
關鍵還是信任
痛心!醫生一晚接診40人後猝死
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勞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國去年醫療機構就診人次接近80億,患者數量與日俱增,醫護人員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護人員不加班加點,恐怕是很難撐起這龐大的診療量。有些醫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現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連續的高強度工作讓醫生群體極易罹患上心髒病,發生猝死。
兩個醫生帶病堅持工作,為了不耽誤手術,只能利用自己的間歇時間掛水
作為醫生,他們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但是很多人依然“累并快樂著”。
如果因為一個醫生的態度不好,就去給整個行業的醫生下定論,未免有些一葉蔽目。
信任的坍塌,只需要一秒;而重建起來,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回應
每次醫鬧,司法機關躲在什麼地方?說實話,怪政府的都錯怪政府和稀泥。當初對媒體並沒有有效的監管,就如城管,經過多年的媒體選擇性的宣揚,現在城管早就臭了名聲,這次輪到醫生,那下一個又是誰呢?
醫鬧一鬧就抓,如果政府一開始這麼做,只怕你還會和鬧事者一起對抗“暴政”呢。
媒體最喜歡報導惡性案件,衝突性案件,但是反過來,群眾最喜歡看戲劇性衝突啊...所以,到底是誰在引導誰呢?
南方係就是這場醫患矛盾擴大甚至煽風點火的主要推手!什麼縫肛門之類的!都是他們
醫鬧造成這樣,還是網民自己作死,被人帶節奏跟著亂噴造成的,換成美國看看,醫鬧?
沒用,那些醫鬧的根本不會關心別人,這種文章也根本不會看。必須從制度上壓制他們的想法,打黑除惡,一鬧也是一環。
既然兒科醫生這麼缺,幹嘛不提高待遇,一定是哪個環節被卡住了。
待遇是關鍵麼?給你一萬元一個月,冒著天天被人罵甚至被人打,甚至被人殺的風險幹活,你幹不干?
幾年前我就在醫鬧新聞下評論過,再這樣搞,中國學醫的只會越來越少。現在果然嚐到苦果了
都別抱怨了,從自己做起吧。我的孩子去看病,允許不允許護士輸液扎靜脈扎三針以上?都問問自己,在醫院看病是很考驗人性的。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34
醫鬧-維基百科
醫鬧,指借炒作醫療糾紛而獲得非法利益者,是中國大陸近年出現的熱詞。發起醫鬧者可能為患者、患者親屬、近親屬、受僱於患方以非法獲利為目的的組織或個人,有調查報告稱其中醫鬧組織發起的醫鬧事件約占五成。醫鬧們採取各種途徑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
醫鬧方式
常見有手段有醫鬧採取在醫院設靈堂、違規停屍、焚燒紙錢、擺放花圈,設置障礙阻擋患者就醫,打砸財物、或者毆打醫務人員、跟隨醫務人員,或者在診室、醫師辦公室、領導辦公室內滯留等。
產生原因
由於正常渠道維權成本過高,因此有些患方以此作為解決醫患糾紛的首選途徑,常見的理由為:
息事寧人:醫鬧作為一種粗暴的非正常途徑維權渠道具有各方關注度高、主管部門、院方壓力大的因素,見效奇快。往往一起醫患糾紛在一兩天就可以解決。
政府部門及相關的主管部門,因為維穩的硬指標,也傾向於逼迫院方滿足患方要求。院方的法定代表人由政府部門及相關的主管部門任命,也無意違抗上級指示。
政府對醫療系統的極少投入,導致個人負擔的醫療成本過高,患者對醫療制度的不滿,轉嫁到制度內的醫院以及醫護人員身上。
醫鬧採取非正常手段維權,由於被執法機關認定是弱勢群體,往往不需要承擔非正常手段導致相關法律責任。
醫鬧 (借醫療糾紛非法獲利的第三方)_百度百科
醫鬧是指受僱於醫療糾紛的患者方,與患者家屬一起,採取各種途徑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並從中牟利的行為。 醫鬧採取在醫院設靈堂 、打砸財物、設置障礙阻擋患者就醫,或者毆打醫務人員、跟隨醫務人員,或者在診室、醫師辦公室、領導辦公室內滯留等等。 醫鬧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每天穿梭於各大醫院之間努力尋找“商機”,採取夥同患者家屬擾亂醫院就診次序的方式,向醫院索取高額賠償,這就是新出現的職業“醫鬧一族”。
2006年7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就“醫鬧”行為發表評論說,“醫鬧”是一種違法行為。 2012年4月30日, 衛生部 、 公安部聯合發出《 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 》,明確警方將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 》,對醫鬧等予以處罰,乃至追究刑責。
醫鬧的直接後果是導致我國醫務人員的直接或間接大量流失,並產生十分嚴重惡劣的影響,嚴重影響我國醫務事業的發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BB%E9%97%B9/37124
2018年,中國醫改政策8大新風向!
2018年1月6日,在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主辦的第二屆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高峰論壇上,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樑萬年對未來幾年內醫改政策的新風向做出了一些分析和預測。以下為樑萬年司長演講摘要,《看醫界》為您獨家整理如下:
1、衛生總費用GDP比重將繼續增長
我們過去講醫療費用增長的時候,更多是講公立醫療機構,衛生總費用佔整個GDP的比重,大頭都還是在公立醫療機構,還是僅僅在醫療衛生基本保障這個領域當中。
今後如果是事業加上產業,健康產業的統計口徑應該是多大?在美國,健康產業對美國GDP的拉動作用在2016年已經達到了19%,這個就很大。我們現在總的體量還是很小的,到2016年底才到6.2%的水平。所以,我們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2、醫療控費勢在必行!
現在我們說控費,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一方面是要控制大處方、大檢查這塊導致的不合理增長,這個是必須要控的。另一個方面,如果增長太快,超出了GDP的發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承受能力,那也是不太行的。
但是現在發展健康產業,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是有的,這塊如何有效協同?這個增長的速度如何有效地界定?這是我們需要破題和研究的。
3、鼓勵非公醫療參與分級診療醫聯體建設
未來的醫改,要把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做起來,包括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醫療保障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分級診療制度。
尤其是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當中,大家知道我們是兩個重要的抓手:一是醫聯體建設,二是家庭醫生簽約。這兩個制度建設現在進展很快,尤其是醫聯體建設。
但是我們現在也認識到,醫聯體建設在某些地方往往是在公立醫療機構之間來做,施加一些醫保和價格的政策。如何讓非公立醫療機構(社會辦醫的機構)能加入到醫聯體建設中來,讓他們發揮作用?這是今後我們要關注的一個點,要著力推進的一項工作。
不能夠排除社會辦醫、非公立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一定要開窗,要開渠道,所以我們會有相應的政策來推進這項工作。在出32號文和70號文的時候,從來沒有說不允許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我們都是鼓勵的,但是現在可能要進一步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它融入進來,因為咱們離不開了,必須要發揮這支隊伍的作用。
4、商業保險的發展將是大趨勢
在過去,影響社會辦醫很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保險,一方面是基本醫保方面,在准入和其他方面有些不平等,現在基本上消除了,具體有些地方還有一些不平等,那是執行層面的問題,不是政策層面的問題,那是需要推動、主導、考核,讓政策落地的。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真正非公的社會資本或者是非公醫療機構、社會辦醫要發展,真的是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時候,大家必須認識到,健康保險的領域必須要快速發展。僅僅依靠基本醫療保險來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顯然是不適應的,必須要大力發展健康保險。
所以,商業保險的發展,今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會是主要的趨勢,要開發更多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把商業保險和基本保險(包括醫療救助、大病保險、應急救助)等等各類保障形成有效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職,相互聯動,實施資訊共享等聯動,來保障一個人的健康。
過去我們可能是在保障、注重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可能今後我們繼續強調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之外,更多地要關注長期護理保險等等這些新的一些保險產品和機制的建設。所以,商業保險將是今後的一個重點。
5、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重點
醫保的改革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去年的時候國務院發了一個55號文,支付方式改革,從基本醫療保險方面,不論對公立醫療機構,還是在非公立醫療機構,支付方式的改革已成為必然。
所以,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最少要向全國推100個病種的單筆種付費,並且要對這100個病種制定統一規範的臨床路徑進行通過。
它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解決現在我們的基本醫保對醫療機構的付費由後付轉向預付,由過去的專案付費轉向按病種的打包付費,機制就是總量付費、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激發各級各類控制醫療費用的內生動力,把過去的檢查、檢驗藥品,由過去的利潤變成你的成本,讓你合理實施,最終如果你省下錢,就作為你的留用。這是一個政策的改革,可能今後我們在未來是要作為一個重點來推進的。
在藥品標準方面,隨著醫保改革的深入,我們會制定一種標準,按照通用名的形式對藥品制定一個醫保的支付標準或者是支付價,這種支付標準定了以後,就按照這個支付。
如果這個醫療機構買了這個藥比支付價便宜的話,醫保仍然按支付價給你支付,結餘就是醫院的,如果高了,這一塊就會分情況處理,如果確實是需要的,也是經過老百姓知情、同意的,這一塊兒是患者和醫院共擔。
還有很多情況,老百姓又不知情,而且本來的那些藥品就可以可替代的時候,如果你擅自把它做高,可能今後你的醫療機構對高出的這一塊就由你來負擔。
這方面的思路我們已經在推進這個檔案的出臺,今後的醫保對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極力和基礎性作用將會通過支付方式的改革、支付標準的設定,以及醫保全流程的聯動和基本醫保商業保險公司的有效協同來進一步發揮它的作用。
6、公立醫院改革:要把自己的地位擺正
早期大家都說,社會力量辦醫之所以不能發展,是因為公立醫院太強大了,現在的資料剛才郝德明會長說了,從醫院的角度來說,非公立醫療機構,也就是社會辦的這些醫療機構,將近達到所有醫院總數的60%,去年是52%,今年(2017年)馬上到60%了,這個成長速度是很快的,但是不可否認,你的床位數和住院病人數還是很小,但是門診量現在是超過22%了,門診量也上得比較快。
不管怎麼樣,公立醫院這一塊如何有效改革它,讓它迴歸它自己的功能定位?公立醫院如何由過去的粗放型發展,轉向精細化的內涵發展為主,這是我們改革的主攻方向。
去年的9月份,全國的所有公立醫院實行了兩個全面:一、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二、全面取消藥品加成。這就是拉開了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序幕,也是邁出了公立醫院走向公立性的堅實的步伐,結束了60多年的醫藥補醫的歷史。
對於公立醫院改革這一塊,我們希望的是:1、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要清晰,不能是盲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2、公立醫院的執行機制要合理,那就是公立性的執行機制,不能獨立。3、公立醫院的管理要規範和科學。4、公立醫院的治理要完善。5、公立醫院的執行要高效、有可持續性。
所以,去年國務院專門出了一個67號文《關於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意見》,這個檔案就明確了在三個領域當中來推動包括社會辦醫在內的醫院健康的發展,要變成現代醫院管理這個制度的方向努力。包括怎麼來做它內部的管理,最少要有13項的基本管理制度,包括質量安全、人力資源、薪酬等等。第二步就是在治理層面,政府如何從價格、醫保支付、相關的環境監管等方面創造條件,讓包括社會辦醫在內的醫院,有一個良好的治理制度和環境。第三個方面就是如何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
所以,三個領域當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2018年的時候,也會選取若干個醫院做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試探,來全國推動這項工作。大家可能關注到一點,我們那個檔案明確要求所有的醫院(包括社會辦醫的醫院)都要建立章程,要以章程作為這個醫院根本的行動指南,要把這個醫院的性質、文化、決策、辦事程式等等方面要固化下來,對章程如何制定、批准、實施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一塊要繼續做。
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我相信社會辦醫也會有更多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來發展。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區分好哪些是政府的責任,哪些是社會力量來做,也就是市場的機制可以從中發揮,哪些是兩家要共同發力的,這個要明確。這兩個都各自把自己的地位擺正了,我想協同就更好了。
7、醫護6月底前要完成電子化區域註冊
另外,公立醫院改革中,大家一直講人才是在公立醫院,我們從醫生的多點執業到去年推行的醫生、護士、醫療機構的電子化註冊,由過去單個醫院來註冊型醫院,到現在只要註冊在一個區域內的全部有效,這個力度是相當大的,這是推動醫生多點執業的一個非常有力的舉措,其實也給社會辦醫、基層醫療衛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空間。
這項工作今年剛剛開了會,全國的衛生計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醫師、護士和醫療機構的區域註冊,也就是電子化註冊,六月底之前全國要全面覆蓋、全面完成。
這些政策的推動都是有效的。
8、醫藥衛生行業監管政策要出臺了!
最後,我想說一下綜合監管。現在我們正在制定,可能也會即將出臺《關於醫藥衛生行業的綜合監管的指導意見》。
這個綜合監管,不僅僅是在公立醫療機構,對社會力量辦醫醫療機構同樣適用的,這種監管要從它的體制上、監管的方式上、監管的內容上、監管結果的使用上,都做出了規定。
大家必須要知道,這種強化監管是一個方向。過去從政府方面,監管的這一塊缺乏一個綱領性的檔案,缺少相應的制度性規定,這塊兒要加大,同時對健康產業的發展,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業態、模式,對於一些新的業態和模式,我們如何實行有效的監管?現在我們也正在研究。
總的來說,好多東西我們還沒有看得很清楚、沒有看得懂,你不能一棒子打死,總得來說還是要審慎、包容、有效地監管。我們可能也會對新業態、新模式採取這種態度,來做一些相應監管的規定。一個方面是要放,另一方面還是要放,最終從政府方面是要做好服務,使我們的社會力量辦醫、健康產業的發展應該更加好。(本文根據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第二屆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高峰論壇速記稿整理)
顏丹:中國醫改三大難是誰造成的?2018-03-11大紀元(法輪功)
最近,中共某政協委員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出的「您認為(新醫改)最大的難點在哪裡」的問題時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世界上的共有難題」。然而,我們從他接下來指出的三大難題中,卻絲毫看不出,中國所遭遇的難題也同樣為世界各國所普遍共有。
在他看來,第一個難題是,「有限的財力投入和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矛盾」。這話本身不錯,但問題是,既然醫療需求日益增長,為何財力投入卻還保持著「有限」的力度呢?該委員也提到,美國對醫療的投入占到GDP的15%到17%,中國僅在5%到10%之間。這一對比就足以表明,中國在對醫療的投入上其實是差點火候的。
那麼中國為什麼不能加大力度投入呢?這位政協委員的回答是,「醫療是個無底洞」,「財政收入增長趕不上期望值和需求的增長,對醫療投入來說,錢永遠不夠用」。也就是說,第一、財政經費不夠,投不了那麼多錢;第二、中國的醫療需求根本就無法滿足,投了等於白投,所以反倒不如不多投。
而這兩句解釋讓人覺得很不中聽的理由也就在於「財政收入」的來源與含義。2016年曾有陸媒發文稱,「中國以總稅率64.6%排名世界第19位,遠高於瑞士、加拿大等歐洲的高福利國家」。這一排名足以反映出,中國老百姓交給國庫的錢糧並不比發達國家的人民交的少,但至今卻仍無法享受到人家早已推行了多少年的免費醫療。再加上,中國有著排名世界第二的GDP總量,以及各地政府還能靠賣地掙錢,如此也就更沒有道理喊窮了。
此外,醫療需求增長太快,也不是今時今日才發生的事兒。實際上,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是一直以來都存在、且從未被解決過的老大難問題。造成醫療需求成為「無底洞」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看病的老百姓太多,而是投入醫療的經費被貪、且大部分、優質的醫療資源全都用來服務少數權貴和老幹部了。這其中的關鍵還在於,如何解決醫療領域的腐敗問題。
該委員所說的第二個難題就更奇葩了。他說,醫改難在「社會評價和個體感受之間有差異」。在他看來,不同於個體老百姓對當前醫療體制的詬病,「我國醫療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說,「人均預期壽命10年來已增長1歲多,醫保覆蓋人群13.5億」。且不說這兩個數據根本就無法用來證實醫改的成果,就僅從數據本身來看,也足以讓人嗟嘆、唏噓。
醫保覆蓋人群有13.5億?誰有醫保、誰沒有醫保,誰有了醫保也看不起病、或常年排不上用場,中共敢不敢放開言論、讓老百姓自己來說說看。至於那個「人均壽命」,更是沒什麼可拿來炫耀的。是凡看過「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導致中風、心臟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增加,同時使北方人的平均壽命減少5.5歲」、「每年過早死亡的300多萬人中,有近140萬是中國人」;「空氣污染導致每年近75萬人早死」等類似報導的人,又怎會把那個「人均預期壽命10年來已增長1歲多」的說法當回事兒呢?
最後,該政協委員還說,第三大難題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對於這個抽象的句子,他以「香港醫管局」為例,肯定那個「用70%的經費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學醫」的辦法。
應該再次指出的是,無論多大比例的經費,都不是來自於某一個社會群體,而是從中國全體民眾中取來。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只有管理之責,而沒有私吞、濫用之權力。這位領導把財政經費說成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實則也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共這個腐敗、濫權的政府早已把黑手伸向了醫療等各個涉及民生的領域。
中共盤剝億萬民眾,在看病這類關乎生命、健康的民生大事上也不放過。更離譜的是,它把直接與治病救人息息相關的白衣天使也變成了替自身牟利的工具。無論是沒能像香港那樣,給醫務人員70%的經費,還是早已將大陸醫務人員的收入高低與病人的診療費、醫藥費進行捆綁,都足以印證出中共集團才是操控著一切、在背後肆意斂財的最大老闆。
這樣的醫改難題之所以不可能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正是因為中國這種早已導致各領域糜爛的一黨治下的制度性腐敗在司法獨立、權力被制衡的民主國家是無法出現的。中國要想醫改,就得直奔醫療領域的腐敗亂象而去。要想根治腐敗,不動「一黨獨裁」的制度也是決不可能做到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體制改革-維基百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簡稱中國醫改。
中國大陸於1970年代後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從農村到城鎮,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開始進行逐步的漸進改革。工商業企業經歷了承包制、責任制和股份制改造後逐漸改變了原來存在的幹多幹少一個樣的「大鍋飯」現象。
同時,醫療機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一大潮的影響:隨著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體,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絕大部分地區迅速瓦解;在城鎮範圍,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漸衰落。而因為醫療關係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相關問題又十分複雜,這一領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較其他行業遲緩,十一五其間開始實行新農合。
由於客觀上存在著城鄉二元體制,在關注醫療體制改革時,既要將城鄉的醫改聯繫起來,又要區別加以分析。中國醫療體制下一步如何改革、怎樣使廣大人口得到醫療保障體系的覆蓋,是目前正在討論、公眾長時間期待中的醫改方案主要內容。
歷史
在1980年代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採取的是社會主義方式的封閉式福利,工人以及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享有醫療等福利待遇,農民則普遍享受農村合作醫療。
從1978年改革開放後,開始中國政府對醫療保障體系開始長期改革,1979年《農村合作醫療章程》發布,開始試點改革農村合作醫療制,1996年試點農村實行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7.1%,覆蓋率為9.6%,但全國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省市。2002年,中國試點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覆蓋率為9.5%。2003年開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並開始每年對中西部地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按人均10元安排補助資金。截至2004年12月,全國共有310個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1945萬戶,6899萬農民參合,參合率達到了72.6%。2010年的覆蓋面達到農村的80%以上。2011年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2013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達到340元,新農合資金達到2700億元。
1988年3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體改委1989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指出,在丹東、四平、黃石、株洲進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同時在深圳、海南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由此正式拉開了持續至今的醫療體制改革。1994年制定了《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開始了著名的「兩江試點」。並開始擴大試點區域截至1998年底,全國參加醫療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改革的職工達401.7萬人,離退休人員107.6萬人,該年的醫療保險基金收入達19.5億元。在1998之後開始第二階段的醫療改革,1998年12月,國務院召開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並在1999年全國範圍內建立覆蓋全體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3年5月出台了《關於城鎮職工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並於次年5月又出台《關於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意見》,將靈活就業人員、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以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納入醫療保險範圍。2006年起醫療保險制度將農民工列為覆蓋人群。2007年決定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始施行國家醫療應急救治制度,2013年中國已全國施行國家醫療應急救治制度。
參與制定中國醫改方案的主要機構
主要政府部委:發改委、衛生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
主要學術或研究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
應中國政府之邀參與制定醫改方案的三家海外獨立機構為: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WHO)、麥肯錫公司。
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國辦發〔2018〕132號文件通知設立)
組長:孫春蘭
具體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
國務院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 該委員會主任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賀勝兼任。諮詢委員會由醫藥衛生相關領域的38位專家組成。
2017年,安徽省天長市推動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和服務模式改革。天長醫改被稱為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
參考文獻
......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
現代的老年問題大多可從演化來解釋,依前述「經濟性原則」所言:從四肢爬行演化到二肢立行、不會為人特別改造脊柱和關節、畢竟當時人活不過三四十年、原有結構夠用了,只是當時適用的天擇、在人擇的老年化後不適用了,類似很多。比如古代女人壽命約同停經期、畢竟月經成本很高,女人骨盆腔產道口較小較不易生、尤其工業社會從小勞動少、故盛行剖腹產無痛分娩、骨本少停經後易骨質疏鬆(好比食物精緻造成盲腸多餘易發炎、智齒不易長出要拔除),女人為生育、比男人早熟晚死、故「人擇」出「男大女小配」造成「老少配」正常「姊弟戀」反常。又比如人腦雖有1000億(一說萬億)個細胞,但腦只占人體的2%、卻要耗20%以上能量,故自幼沒用的腦細胞以約每日百萬計自了(難怪長大後記不起小時不重要之事和母語等終生不忘),那知人多活了一倍、再加元病毒(變性蛋白)/癌細胞/器官老化等因死得早來不及演化掉的基因,造成了失智症/癌症/器官衰竭。
還有為傳下基因、生物尤其動物要付出很大的「食色」成本、故演化出「食色性也」之快感、不然誰願付出,這些「天擇」在匱乏的農業社會成了盡可能「食色」之傳宗接代本能、但這些本能在「富裕」的工業社會卻成了大問題:肥胖造成的各種文明慢性病如高血糖/脂/壓、所形成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再加現代醫藥使人長壽(所謂的長壽鄉多在出生記錄不明的偏僻之地、依「古代女人壽命約同停經期」的演化實相來看、再怎麼無致命疾病會養生、也很難在一地同時有那麼高比率的人瑞)且不易死於「外患」(如病菌/外傷),但人總要死、那只能死於「內憂」(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器官老化衰竭而亡、更多的是被自己的「叛徒」癌細胞/元病毒[正常細胞分裂一段時間後會自我了結而癌細胞則不想死]所殺)甚至「內鬥」(如免疫系統在少了外患、尤其現代生活環境擾亂了免疫細胞的敵我視別能力、而攻擊自己的器官),而這些多是需消耗大量健(醫)保/長照費用、甚至是「生不如死」之病。
以上帶來四個反思:1.透過現代醫藥無止境地延長人的壽命,雖滿足了醫生救人一命之志和人的求生本能,但在「生不如死」時代、可能是白色巨塔賺錢的無效醫療、只消耗更多的健保長照費用。2.面對「生不如死」之病,是否要有積極性求死本能的「安樂死」、畢竟單靠消極性的安寧照護等已無力解決。3.面對老年化、如何強制大量勞工必保退休金(老年年金),不然(兩岸的)勞工多與資方共犯、不交錢而要求政府負擔,問題是又不願像北歐多納稅、稅高了又沒生產力競爭力。4.如何強化中國家族主義的養老作用、而避免日本集團主義下的老人孤獨死,日本古代不孝子還得背老人上山等死(如電影《楢山節考》)、如今政府不知「孤獨死」子女便能續領老年年金, 日本人對自己老人的死亡都如此冷漠無情了、遑論不讓座老弱婦孺。
行文至此、突覺原定〈病〉〈死〉沒啥好寫了,這樣也好、文章長短依內容多少而定,硬要寫、也只是些「死亡哲學」「喪禮」、而這在本館《緣現論》尤其《展題》之〈生命禮儀〉〈生老病死〉已析判過。最後重述、中國關聯性辯證思惟和心靈手巧,不只有助於對傳統中醫藥的針灸/把脈/炮製,也有助於現代醫療在急救人的「內憂」「內鬥」疾病之後如何用中醫藥恢復人的整體健康、和相對於新開發藥之落後中國外科手術享譽全球(病人多熟能生巧)。
留言列表